藤野先生读后感(鲁迅的“正能量”人生)

第一次在初中语文课本里读到《藤野先生》的时候,并没有很深的印象。大概只知道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而今隔了这么多年,再读起这篇文章,却惊奇地发现了文章里精巧的细节,像隐藏在藏宝图里的蛛丝马迹,等待着有一天找到讲故事的人想对我说的话。除了鲁迅绝妙的“骂人”和“讽刺”的艺术手法以外,再读这篇文章,也为我打开了他身后最为重要的一扇门。

文章的开头很有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蒋勋先生曾经讲过这段开头。他说鲁迅的文章开头,你感觉他总应该还有些东西没写,可是他就是这样开头了。可是再读到时,我想这“无非”的也许不只是东京了。是鲁迅个人情感里掺杂着太多的东西。文章是1926年写的,当时的中国革命已经到了很激烈的情形。鲁迅再回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日本的生活,在日本所学到的知识所认识到的人,到了开头也只能感慨一句“无非是这样”了。在他那里,这些经历都是能是一个草稿,从未可能有完成的那一天。甚至是一种奢侈的消费,让当时的中国人跃跃欲试。从下文,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已经开始隐隐约约对那时的中国人的状态有一种排斥。他对当时的中国抱有极其复杂的情绪:想通过某种方式去砸烂一个旧世界,又怀疑自己——鲁迅是个坚定不移的怀疑主义者。他怀疑一切,当然也包括自己,自己正做的事情和自己的怀疑本身。

再后面,写到藤野先生出场,写他不拘小节,不在乎外表,写这位先生对鲁迅的关爱。有一个很细微的地方,我以前读来只觉得好笑,可是现在才读出来,这恰好是鲁迅留日期间文学思想与写作艺术的朦胧的体现。他写有一次藤野先生当面订正他有一处血管位置画偏移了。他写道:“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内心偏向艺术的部分。他的优点、缺点,他的偏执,他可爱的地方都表现在这里。在《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这本书里有写到:“正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鲁迅首次提出‘个人’,成为中国最早论及‘个人’的思想家之一。”。事实也是如此。从他当时发表的《人之历史》,到《科学教史篇》,再到《文化偏至论》,这些论文都是以‘个人’为主题来论述。从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因为对‘个人’的觉醒,对自我的唤醒,对个人民族精神的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这是促使他思考弃医从文的最关键的思想启蒙和转折点。此处确立的“立人”成为鲁迅心底的“革命”工程。他的这点鲁迅式的冷幽默,恰好反应出他早期思想转变的潜意识形态,一个雏形,亦成为他贯穿一生的思想支柱。

藤野先生读后感(鲁迅的“正能量”人生)

下一个情节对鲁迅来说,也是很关键的。藤野先生曾经担心鲁迅因中国信鬼神文化的原因不愿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可是下面碰到了鲁迅心中很痛的一种东西。“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对鲁迅来说,是自己文化里一种很伤痛的东西。他其实也想结束这个最坏的时代。这或许就是他行动转折的关键点,但不是爆发点。爆发点在后文也有写到。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鲁迅隐隐的不情愿和挣扎。“挣扎是窒息的产物”。他从万难冲出中国这个铁笼寻找出口,现在却又进入了一个牢笼。如同但丁走在人生的中途时却是前面老虎,后面是豹子。死路是没的说了;可是鲁迅和他一样犹豫,要不要叫醒身边的人?叫醒了究竟是在害他们,还是为他们好?叫醒了他们无非是在混沌中挣扎。但是谁都没有理由反对和低估挣扎的作用,它毕竟是一个濒临绝境者的习惯性动作,是唯一走向生路的本能选择。挣扎了,也许会像鲁迅说过的那种渺茫的希望;也许在挣扎中彻底完蛋。所以后面,文章最重要的情节,让鲁迅的内心和身体做出了彻底的决定。

霉菌学课上放影片,记录的是当时日本与俄国战争。“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于是第二年学期末,鲁迅终于向藤野先生提出退学回国。我们看出一个救国者内心深深的刺痛。在听到欢呼的那一刻他也许就已经意识到这个民族的心已经死了。这就是他的爆发点。鲁迅至始至终都和他所说的那些“正人君子”不同——他们故作姿态的神情、矫情到荒谬滑稽的动作,他们在愤世嫉俗中一边把自己打扮为崇高庄严的化身。在《敬文东解密鲁迅》中写道:“鲁迅正在向正人君子、胸前有徽章的人、中庸的猫、资本家的乏走狗、流言世家、现在的屠杀着、无声的中国、已经唱完的老调子、无花的蔷薇、友与仇、人与兽等等投出了自己的怒火。”鲁迅看见的这些来自中国人的麻木,冷漠,无动于衷。在这些“看见”背后,除了悲哀,最大的情绪就是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就是这样对这群“正人君子”发话的。而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中国读书人庞大家族里第一个彻底清醒“看见”这些麻木的人。这其中的一点点也来源于藤野先生给予他的鼓励与支持,使他“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鲁迅还是和这位尊师彻底失去了联系。通篇读来,我发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令人敬佩的老师;还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想要冲破纸张却被摁在牢笼里的彷徨和呐喊。这是当时中国的悲哀,更是造就一个伟大人物的蠢蠢欲动。我们喜欢看鲁迅骂人,骂那些他所唾弃的“正人君子”和“看客”,却极少看到隐藏在这些锋利笔墨背后一种极为痛苦和艰难的转身。这是一个觉醒者最后的挣扎与拼搏。他还有别的选择吗?也许有。也许没有。我们只知道,在当时对于失败和失败者身份深入骨髓的体验中,鲁迅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任务。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42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8日 14:04
下一篇 2023年1月28日 14: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