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流传最广的清明小诗,实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精妙的留白艺术。

首句“雨纷纷”三字,将江南清明的氤氲水汽凝成水墨长卷。

雨丝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内心纷乱愁绪的外化,寒食禁火的冷寂、祭扫先茔的哀伤、宦游漂泊的孤独,皆化作沾衣不湿的“无重愁”。

“断魂”二字如一声幽叹,道尽中国文人特有的含蓄式悲痛:不号啕,不泣血,只将万千心绪敛入牧童的遥遥一指。

那杏花深处的酒帘,是生者对现世温情的最后抓握,亦是对“人生终究需要一场微醺来抵挡荒寒”的深刻领悟。

此诗之妙,恰在哀而不伤的节制。后世“杏花村”化作文化符号,让每个在清明湿冷中跋涉的现代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酒肆。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以纪录片般的镜头语言,铺陈出唐代寒食节的众生图景。

前四句,乌鹊啼破古木苍苍,哭声穿透雨幕沉沉,纸钱化作白蝶漫天,而新绿的春草已悄然爬上旧坟。

生与死在同一个画面里撕扯,古墓的“累累”与春草的“绿”形成残酷对照,道尽“时间终将抹平所有悲伤”的宇宙法则。

“棠梨花映白杨树”七字,是中国诗歌中最惊心动魄的死亡美学。棠梨素白如缟素,杨树萧萧似招魂幡,两种意象的并置,让自然景物成为生死对话的祭坛。

末句“萧萧暮雨人归去”,将个体哀伤消解于天地永恒的暮色中,恰似一滴泪落入江河。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众多哀婉的清明诗中,此诗格外清新明亮。

宋代杭州的清明已演变为踏青盛会,上阕写白昼热闹,梨花似雪随风起,游人如织半倾城;下阕写暮色苍茫,当人声散尽,万树垂杨重归流莺。

“属”字用得极妙,白日的人类喧嚣不过是自然界的短暂插曲,夜色降临时,天地重新交还给真正的原住民。

这种对“人间过客”身份的自觉,让全诗在明快中透出禅意,清明不仅是祭奠逝者的日子,更是领悟生命须臾的契机。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前四句极写祭奠之隆重:纸灰如蝶舞,泣血化杜鹃,孝子贤孙们在墓前上演着悲情戏剧。

但颈联笔锋陡转,曝露残酷真相:日落时分,狐狸悠然占据坟茔;孝子们归家后,早已在灯火笑语中淡忘了悲痛。

尾联的“一滴何曾到九泉”如当头棒喝,戳破自欺欺人的孝道表演。

诗人并非鼓吹及时行乐,而是以黑色幽默揭示:与其在坟前作戏,不如珍惜生者的温暖相守。这种清醒的虚无主义,让全诗在宋代理学盛行的背景下更显珍贵。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乐天在清明夜奏响了一曲“哀矜勿喜”的生命咏叹调。

诗人时任杭州刺史,身处“碧砌红轩”的华美官邸,却选择在回廊独自徘徊。

远处飘来的宴乐声与眼前寂静的花影形成微妙张力,这是权力拥有者在清明之夜的身份困惑:他既属于笙歌鼎沸的官僚体系,又是宇宙间渺小的孤独个体。

“行复歇”三字勾勒出知识分子的典型姿态:在进退之间反复掂量,在入世与出世中艰难平衡。

清明月光照见的不仅是先人魂灵,更是士大夫精神世界的裂痕。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韦应物在病榻上写就的这首小诗,揭示了清明的另一重维度——对亲情的渴慕。

寒食禁火的冷粥与榆羹,本是最朴素的节令食物,但在诗人笔下化作思念的载体。

“烟火满晴川”的故郡景象,与病中孤寂形成强烈反差,烟火越是温暖喧闹,愈衬出“乖亲燕”的遗憾。

末句“坐度此芳年”堪称唐代版的“无人与我立黄昏”,将节日的群体性狂欢反转为个体的存在主义困境。

清明不仅是祭祖之日,更是照见现代人精神孤岛的一面古镜。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这首流放途中的寒食诗,将政治失意与节令哀愁熔于一炉。

诗人被贬岭南,在马上迎来寒食节。

北望是永远回不去的庙堂,南行是瘴气弥漫的绝境。

而“日夜柳条新”的故园春色,成为扎进伤口的一根温柔银针,柳枝愈青翠,愈显逐客之悲凉。

柳条年年新绿,却再无人为失意者系马长亭。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在清明日完成了一场精妙的哲学思辨。

首联“桃李笑”与“荒冢愁”形成巨大的反差,春日的生机愈盛,愈显死亡阴影之浓重。

颔联笔势陡健,雷惊蛰龙、雨润草木,展现自然界的磅礴轮回。

后四句转入历史纵深:齐人乞食祭品炫耀妻妾的丑态,介子推拒禄焚死的高洁,在清明雨中交织成“贤愚终归黄土”的终极命题。

“满眼蓬蒿共一丘”的结论,既是对功名的解构,亦暗含对生命平等的顿悟,清明细雨最终将所有人浇灌成青草离离。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在长安城写的这首清明诗,暗藏盛唐的时代密码。

“车声上路合”五字,让读者听见千年未绝的市井喧嚣,而“柳色东城翠”则泼染出长安的春日画卷。

看似寻常的踏青景象,却被尾联的“空堂坐相忆”击碎,热闹是众人的,孤独是诗人的。

以茶代醉的落寞,恰似现代人隔着屏幕围观朋友圈的清明踏青:我们追逐春色,却常在喧嚣中走失了自己。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冯延巳以闺阁视角写清明,别具婉约风致。

上阕描摹春色:杨柳如金线摇曳,海燕双飞掠过筝声,画面明媚中暗藏孤寂。

下阕“一霎清明雨”点破梦境,惊飞了红杏枝头的莺啼,也惊醒了深闺女子的春愁。

全词以“无寻处”收束,道尽美好易逝的永恒命题。

那场打湿杏花的清明雨,何尝不是落在每个现代人心头的怅惘?我们追逐的“好梦”,往往在时代的骤雨中零落成泥。

最有名的清明节古诗10首,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清明的雨,淋湿了三千年的诗笺。诗人们以墨为香、以字为烛,在生死对话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杜牧的酒旗仍在杏花深处招展,白居易的纸蝶依旧绕着新坟翻飞。

清明不仅是追忆逝者的时节,更是照见生者如何活着的明镜。

珍惜眼前人,笑对人间世,毕竟,今朝的清明雨,亦是来年桃李的春醴。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100957.html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5日 12:46
下一篇 2025年6月25日 12: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