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故事,颜回故事十三则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今山东宁阳鹤山镇泗皋村尚有颜子庙和颜子林,为全国文保单位。关于颜回的故事,也在齐鲁大地上广为流传。

颜回的故事,颜回故事十三则

颜回退金

颜回幼小时跟孔子学习,因家中比较贫寒,常常以稀粥充饥,但是他却学习刻苦守时。有一次,孔子见颜回又是第一个到私塾,便问:“颜回,你吃的什么饭?”颜回说:“一张饼,一碗汤。”其实他吃的是一碗粥。他却把粥上凝结的薄皮称作一张饼,把薄皮下称作汤。颜回虽然家贫,却十分乐观,并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了给一位穷学友的母亲治病,他曾劝说父亲向别人借了碎银子给他的穷学友。不料,有几个多事的学生,却将此事传说成颜回偷了别人家的银子送人情。于是便有人说丢了东西,怀疑是颜回偷的。可是孔子不信,但又没有理由堵住多事人的口舌。

第二天,颜回又是第一个先到私塾。一进门,见地上有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本想不理,但见写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就在金子上写了“外财不发穷命人”几个字后,放回原处。通过这件事,孔子更加相信了颜回,并当着大家的面说:“贤哉,回也!”

三八二十三,颜回输了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把眼一瞪,很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回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就赶紧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突然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我并非未卜先知,不过是根据生活常理推断罢了。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真是惭愧万分!”

从此以后,孔子无论走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颜回的故事,颜回故事十三则

颜回巧对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的出现大大晚于孔子,但在民间的确流传着孔子和弟子对对联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趴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

这个像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

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

孔子话音刚落,颜回的嘴张了张也没答出答案,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 拳头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

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

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

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颜回独留

鲁国内乱时,孔子决定到齐国暂避一时。于是,带着一班弟子出了鲁门。一路上,大家沉默不语。孔子对赶车的人说:请走慢些,请走慢些,这是离开我的祖国呀!

这天,他们来到了宁阳北境的大汶河边,孔子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叹了口气,过了汶河再翻过泰山就是齐国的地界了.

孔子和弟子们都心思重重的沿河而上,忽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哭声,孔子叹道:国乱民殃,不知谁家的亲人,在这场内乱中送了命啊!一直没有言语的颜回,突然说:听这哭声虽带悲哀,但不像是丧者哀音。

哭声越来越近,孔子看见一个衣冠不整的壮年汉子,站在一个高坡处,面对深谷激流,痛哭流涕。孔子急忙下车,关切的问道:汉子,这里不是丧葬之地,为何在此涕泪呢?

汉子抹泪道:我后悔呀!

孔子问:你后悔什么呢?

汉子道:我失去了三件最珍贵的东西,虚度了半生方才觉悟,后悔莫及啊!

孔子又问:你失掉了什么,请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也许我们能帮帮您?

那汉子道:我少年好学,游历四方,学成回家时,父母双亡,我未能尽孝,这是一失;年长后从政治国,君主骄奢失地,我没能及时尽谏,这是二失;如今朋友们都同我断绝了关系,这是三失。我欲孝,亲不在;我欲谏,君不纳;我欲交友,而情绝。你们看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孔子正想找句话宽慰宽慰他,不料那汉子纵身跳下高坡,落水后立即被汶河急浪冲得无影无踪。

孔子惊呆了。

颜回平静的说:看那汉子目定神呆,肯定是疯子。孔子道:即使是个疯子,但他刚才的一番话却很有道理。如此看来,他这条路是因求学而被断送的啦!停了一会儿,孔子对身后的弟子们叹道,谁人不为人子,谁又没有父母?希望你们不要为了跟我求学,而不能尽孝养之道,将来也和这汉子一样后悔莫及。你们愿跟我远行的就行,不愿跟我远行的请赶快回家去吧。

孔子登车继续前行,随行的弟子一路走一路回,等到达齐国都城临淄时,随从的弟子只剩下颜回了。

大写数字的由来

有一年正月十五,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不料半道上断了粮草,万般无奈,孔子只好带着颜回进城找吃的。

这时,家家户户都在过元宵节,店铺里不时飘出香甜的元宵气味。孔子和颜回走在街上,更觉肌肠咕咕。正在东张西望,孔子突然眼前一亮,对颜回说:咱们有吃的了。颜回觉得很奇怪,就跟着孔子走到一家元宵店铺前,只见门口的招牌上写着:大元宵一文钱一个。

孔子摸出一文钱在颜回面前晃了一晃,颜回说:只有一文钱,只能吃一个,老师您吃吧,俺再往前转转。

孔子急忙拉住颜回,四下一打量,又朝颜回笑笑,取出笔砚在“一文钱一个”上加一竖,于是成了“一文钱十个”。随后走进了元宵铺,他们要了十个元宵,一人五个,吃罢,孔子把一文钱放在桌上就走。这时店小二急忙拦住他们,说:二位,一文钱一个,你们吃了十个应该给十文钱才对呀。正巧店老板也走了过来,颜回装作很气愤的样子说:你们的招牌上不是写着一文钱十个吗?

店老板走过去一看,招牌被人改了,又观孔子他们的着装打扮像个书生,于是心里就明白了,本想向前质问,转念一想,买卖人和为贵,就客气的说:二位客人不要生气,俺的招牌原本是写的一文钱一个,不知道哪位书生开玩笑,给改成了一文钱十个啦,既然改成了十个,俺就按一文钱十个收钱吧。

孔子顿觉好笑,便洋洋自得地说:一字添一竖成十,就给你留情了,如果十字头上加一撇儿,就成一千个.一字改成十你还讨个大便宜呢.

店老板被孔子说得目瞪口呆,胆战心惊,连连称是。

归途中,孔子一边回味着元宵的香味,一边想:中国数字的写法还真是得变变样,不然以后麻烦会更多。于是又创造了:壹,贰,叁……..等数字。

自从有了大写数字后,买卖人写招牌,都改成了大写数字了。

人厚不会薄

一天,齐国派使臣来向孔子请教问题,因孔子与这位使臣见过面,便把他让进屋里。

孔子与使臣谈话,颜回在一边倒茶。一不小心,颜回的大袖子把茶杯拉到了地上,摔了个粉碎。这茶杯是孔子专用的,因而格外爱惜。颜回怕孔子知道了生气,就偷偷把碎杯子藏在袖筒里,又拿出个新的,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倒水奉茶。颜回见孔子没有发觉,心里沾沾自喜,心想,又躲过了一场责怪!

使臣请教完,孔子和颜回送使臣到大门口,目送使臣走远,正要回屋,忽见一群发丧的走来,孝子哭得嚎天动地。

颜回看见了,就说:自古常理,人死不会活呀。

孔子在一旁接话说:人厚了也不会薄呀!咱俩师徒这么多年,还有什么事情可以遮遮掩掩的呢?

颜回听了孔子话中有话,知道孔子已经知道刚才摔茶杯的事情了,脸就红成了大柿子。

孔子说道:摔破茶杯就摔破茶杯,给我说一声就完了,何必为这点小事遮遮掩掩呢?颜回见老师原谅了自己,急忙把袖筒里的坏杯子扔掉了!

颜回识字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

颜回就走到饭馆,找到店主,说明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颜回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个“真” 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道:是认真的“真”字。店 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亲自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一个“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真是夫子来到,请”。

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事情是认不得‘真’啊。

颜回解《周易》

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周易》很有研究,《周易》是颜渊的家学之一。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天,派子贡外出办事,子贡走后很多天不见回来。

孔子十分担心,就用《周易》作了一次占卜。占卜时得了个“鼎”字,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说:“鼎,无足,不来。”颜渊在一旁,听了他们的争辩偷偷地笑。孔子看到后,对颜渊说:“回,你的意思是说子贡必然回来吗?”

颜回对《周易》学得比较深透,理解精辟,应用自然比别人熟练。他分析了南方多水路的特点,作出了与众人不同的解释。他说:“无足,乘舟也。子贡必是乘船来,时间在早晨。”

第二天早晨,子贡果然坐船回来。孔子感到惊奇,问颜回:“你是怎么知道的?”颜回说:“南方坐船最方便,子贡常外出,他喜欢坐船。可我们这一带水浅,船多在早晨涨潮时航行,所以我说他早晨坐船来。”

孔子点了点头说:“颜回真是学到了《周易》的精髓啊!”

颜回借粮煮米

且说孔夫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师徒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上饭了。后来见实在撑不住了,孔子就对子路说:“仲由啊,离此地不远,有位王先生与我有一面之交,你去他那里借点粮吧!”子路就顺着老师说的方向找王先生去了。

子路一路打听着来到王家,对王先生说:“老人家,俺师徒们在这里困住了,想向您借些粮食,能否周济一下?”王先生说:“借粮不难。不过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看你跟孔夫子学得怎么样。你答上来就借,否则别怪我不给面子。”子路说:“请您老问吧。”王先生说:“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喜?什么恼?”子路想:“我还以为是什么难题呢,这还不好回答吗?”就不假思索回答道:“世上星多,月亮少;娶媳妇喜,发丧恼”。先生说:“不对不对,你回去吧,这粮不能借。”子路无法,只好回来,把借粮经过向孔子说了一遍。

颜回在旁边一听,马上明白了王先生的用意,便对孔子说:“老师,我去!”他来到王家,对王先生鞠一躬说:“晚辈是孔夫子的学生,姓颜名回,奉老师之命来向您借粮,请您老行个方便。”王先生还是说:“借粮好说,听说你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我要考你几个问题,答上来才借粮给你。”颜回说:“您老请问,颜回洗耳恭听。”王先生问:“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喜?什么恼?”颜回答道:“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时喜,还时恼。”王先生听后频频点头,说:“你明白这个道理,这粮食我借给你了。”就装了一口袋小米,让颜回背着回去。

颜回回到驻地,见老师和师弟们饿得有气无力,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师弟们都闻香抬头,眼巴巴地等着开饭。这时,有人看到颜回抓了一把米饭送进嘴里,于是心中不悦,心想:这颜回是老师树立的道德典型,怎么煮饭竟自己先吃呢?便向孔子报告此事。孔子不信,那人便说:“我亲眼看到的,还会有假吗?”孔子为了证实一下,等颜回过来请他吃饭时,便故意说:“我刚刚打了个瞌睡,梦到了我父亲,想用这米饭先祭奠他一下。”不料颜回着急地说:“不行啊老师,这饭已经不洁净了: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掉进锅里,我觉得弃之可惜,便把脏了的米饭抓出来吃掉了;这样再用来祭奠先人不是不敬吗?”大家这才明白了事情原委,那人也消除了误会,对颜回更加敬重了。

孔子借机教育弟子们说:“大家一定记住:眼见未必为实,何况道听途说?我常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如颜回者,不愧为磊落君子啊。”

颜回欲出仕

颜回拜见老师仲尼,请求同意他出远门。孔子说:“到哪里去呢?”颜回回答:“打算去卫国。”孔子说:“去卫国干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他正年轻,办事专断;轻率地处理政事,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轻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死人遍及全国不可称数,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都失去了可以归往的地方。我曾听老师说:‘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它。治理得不好的国家却要去到那里,就好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根据先生的这些教诲思考治理卫国的办法,卫国也许还可以逐步恢复元气吧!”

孔子说:“嘻!你恐怕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更何况拯救国家。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

“你懂得道德毁败和智慧表露的原因吗?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一个人虽然德行纯厚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和对方声气相通,一个人虽然不争名声,可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而勉强把仁义和规范之类的言辞述说于暴君面前,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害人。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所害,你这样做恐怕会遭到别人的伤害呀!况且,假如说卫君喜好贤能而讨厌恶人,那么,哪里还用得着等待你去才有所改变?你果真去到卫国也只能是不向卫君进言,否则卫君一定会紧紧抓住你偶然说漏嘴的机会快捷地向你展开争辩。你必将眼花缭乱,而面色将佯作平和,你说话自顾不暇,容颜将被迫俯就,内心也就姑且认同卫君的所作所为了。这样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称之为错上加错。有了依顺他的开始,以后顺从他的旨意便会没完没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进言,那么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面前。

“从前,夏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干,这些贤臣他们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以臣下的地位抚爱人君的百姓,同时也以臣下的地位违逆了他们的国君,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他们、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当年帝尧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国的土地变成废墟,人民全都死尽,而国君自身也遭受杀戳,原因就是三国不停地使用武力,贪求别国的土地和人口。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结果,你偏偏就没有听说过吗?名声和实利,就是圣人也不可能超越,何况是你呢?虽然这样,你必定有所依凭,你就试着把它告诉我吧!”

颜回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勤奋努力终始如一,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露于言表,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有丝毫违背他的地方,他也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以此来放纵他的欲望。这真可以说是每日用道德来感化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他必将固守己见而不会改变,表面赞同而内心里也不会对自己的言行作出反省,你那样的想法怎么能行得通呢?”

颜回说:“如此,那我就内心秉正诚直而外表俯首曲就,内心自有主见并处处跟古代贤人作比较。内心秉正诚直,这就是与自然为同类。跟自然为同类,可知国君与自己都是上天养育的子女。又何必把自己的言论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还是希望人们不予赞同呢?像这样做,人们就会称之为未失童心,这就叫跟自然为同类。外表俯首曲就的人,是跟世人为同类。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做臣子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去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一般人臣都做的事,人们也就不会责难了吧,这就叫跟世人为同类。心有成见而上比古代贤人,是跟古人为同类。他们的言论虽然很有教益,指责世事才是真情实意。这样做自古就有,并不是从我才开始的。像这样做,虽然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跟古人为同类。这样做便可以了吗?”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就是有所效法也会出现不当,虽然固陋而不通达也没有什么罪责。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好像是太执着于自己内心成见的人哩。”

告诉你!如果怀着积极用世之心去做,难道是容易的吗?如果这样做也很容易的话,苍天也会认为是不适宜的。”颜回说:“我颜回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说:“我不曾禀受过‘心斋’的教诲,所以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颜回;我禀受了‘心斋’的教诲,我便顿时感到不曾有过真实的颜回。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界吗?”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实在十分透彻。我再告诉你,假如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采纳你阐明的观点,不能采纳你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而什么也都不复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凝静的境界。至此还不能凝止,这就叫形坐神驰。倘若让耳目的感观向内通达而又排除心智于外,那么鬼神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何况普通的人呢!”

颜回善识音  

  据说孔子周游时,来到卫国。有一天,天还没有全亮,他便起床走出来了。颜回陪侍在旁,师生站在门口。这时,远处传来哭声,有人哭得很悲哀,孔子便问:“颜回,你知道这是为何而哭吗?”颜回回答说:“学生以为,这哭声,不止是为死者,还有生离的悲痛啊!”  

孔子说:“何以知道有生离的悲痛呢?”颜回答道:“学生曾听闻,桓山有一只鸟生了四只雏鸟,等到幼鸟羽毛丰满将要分散到四方,母鸟悲鸣地送自己的孩子,那哀声与此很相似,因为一去不复返啊!学生私下从这类似的声音中推测出来的。”  

  孔子打发人去问那悲泣的人,果然说:“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卖了儿子去安葬父亲,与孩子作长久的诀别。”孔子感叹说:“颜回,可谓是善于识别音声的了。” 

子贡曾称赞颜回道:“回也闻一以知十”,由这则故事,我们更加体会,颜回的智慧的确不同凡响,闻鸟之悲鸣,即可推知人之悲痛。圣贤之智,的确似清水一样,清澈通透,纤毫必察,不仅见微知著,亦能运用广大。

颜回滑倒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颜回不论身处顺逆之境,总是保持一种乐观态度。然而,在众弟子中,也有不少人耻笑他、嫉妒他、挖苦他。碰到这种情况,颜回总是一笑置之,从不计较。

有一天,众弟子在孔子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地方,突然天降大雨,众弟子赶忙躲在街两旁的屋檐下避雨。那时的街道都是土的,还没有现在的水泥路、沥青路,遇雨自然泥泞而且很滑。此时,只见颜回远远而来,一只大袖遮在头上,腋下夹着一捆竹简,一面护着头,又侧弯身子,护着竹简不被淋湿,还要加快脚步,去送简给老师。

路旁的师兄弟们见颜回走路的样子,既可笑又奇怪,如此之大雨要去干么?正当此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颜回脚下一滑,仰面倒地,泥水溅起老高。众弟子见状,哈哈大笑起来。颜回浑身泥水,众人非但不去搀扶,反而大笑,不由心中来气,刚要发作,但又转念一想,还是忍了为好。他站起身来,抖抖身上的泥水,面带笑容,大声唱道:

“春雨贵似油,下的满街流。滑倒颜学士,笑煞一群牛。”

颜回这样一来,既反讥了师兄师弟,又不失其大度。两旁弟子听后,个个面带愧色。

这个故事的本意不是让我们一笑了之,而是要我们像颜回那样大度,那样乐观。

颜回之死

公元前481年,那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年,鲁国哀公执政的第14个年头。鲁国的一个学者走了。在一片不安静的气氛中,他安静的离开了人世。他,就是颜回。

史记里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也曾问过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则亡。

颜回死后,孔子很伤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丧予,天丧予。”一向比较拘谨的孔夫子现在像个小孩子一样的展现出了他的真性情。“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当别人都劝他不必过分悲伤时,他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但是当颜回的父亲请求他把车卖掉为颜回买棺椁时,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就是用简单的棺材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他买椁,因为我以前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后来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己犯了过错一样,在颜回的灵柩前忏悔着:“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的看待,可是我却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你。这不是我的意思啊,这是那些学生要这样做的。”

为什么厚葬颜回,孔子反而觉得对不起他呢?

记得有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平平淡淡就好。颜回的一生是安贫乐道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还会在乎自己死后葬的是棺还是椁吗?他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说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礼,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别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依靠别人呢?

也许,孔子觉得这一切都违背了颜回的本意,或者让颜回的人格蒙羞。似乎其他弟子包括颜回的父亲,都不能理解颜回。而唯一能理解颜回的人,只有他的老师孔子。

没有了颜回,孔子是孤独的。孔子在颜回死后的第二年春天因伤心过度而去世了。

颜回的故事,颜回故事十三则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7201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5日 11:47
下一篇 2024年1月15日 11: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