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陶渊明(躺平的陶渊明,活成了后世人的偶像)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绝不会把陶渊明当成偶像。虽然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添了几分田园的向往,但是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的一首《乞食》。鲁迅评论道:“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高吟‘饥来驱我去……’的陶征士,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佛说极苦地狱中的鬼魂,也反而并无叫唤。”人生在世,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怎能因一己之快归隐山林,即使放在今天,这样的员工也是与企业拼搏奋斗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而今人到中年,再读陶渊明,方知自己年轻时的肤浅。后人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才是读书人的风骨。正因为你有才华,才有资格对权势说不,反观那些无才之辈,即便折腰也未必能换来几两碎银。不愿跪着求生,又不能站着做人,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选择了“躺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躺平,不是放弃,而是降低“被动”欲望,为自己而活。

“躺”成一股田园风

面对生活压力、职场竞争、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躺平青年主动选择走向边缘,超脱加班、升职、加薪、买房的主流路径,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魏晋有“竹林七贤”,英国有尼特族,美国有归巢族……古今中外,躺平姿势万千,但要论躺得最彻底、姿势最优美的,当属陶渊明。

陶家,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已是浔阳江畔没落的贵族。“弱年逢家乏”,陶渊明20岁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出任江州祭酒,加入桓玄幕;做过参军,最高官至彭泽令。每次做官时间都不长,总是在一展宏图与眷念田园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最后,他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小儿,挂冠而去,躬耕陇亩。陶渊明天性质朴,心中一直藏都有崇尚自然的种子,在前半生出仕与隐逸的漫长岁月中,这一粒种子遇雨则发、遇强则强。终于,在40岁时,他坚定地选择了 躺平,主动走向社会的边缘,走向自然的田园。

南野开荒,南山种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携子同游,东篱采菊,欢持一樽酒,提壶抚寒柯。此番躺平,他躺得很彻底。和同时期的阮籍、嵇康、谢灵运相比,陶渊明的躺平真正地做到了超然物外。

正如朱熹所评:“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的归隐,是顺从内心,是求真积善,不苛求、不盲从、不将就、不屈从的躺平是大胸怀,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回到山水间,陶渊明脱下官服,将官帽换成葛巾,方便过滤新焙的美酒,左手锄头,右手笔头,忙得不亦乐乎。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耕作小有成绩,写诗庆祝一下;“草盛豆苗稀”,豆子收成不好,写诗祈祷一下;酒到至酣时,拿起无弦琴空弹一曲,写诗记录之。山川河海,厨房与爱,鸡鸣桑树,狗吠深巷……万物可爱,皆可入诗。

在注重骈俪文风的晋代,陶渊明的诗平淡醇美,古朴自然、率性天真,透着青草的气息与泥土的芬芳,宛若林间吹来的自然风,又似阡陌田间响起的温暖牧歌,浓郁的烟火气息,是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他笔下的“世外桃源”,至今仍是我们憧憬的乌托邦,成为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精神家园。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陶渊明在他开辟的诗歌新天地中,活成了一首静穆的田园诗。关于人生,关于职场,关于理想,关于现实,他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叫作躺平的选择。

近几年,都市年轻人越来越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比如热播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雨天、田地、小狗、大锅,这些代表着乡村气息的物件,让疲惫的年轻人找到了临时性的精神寄托。

还有网红李子柒,为了维持生活14岁便只身外出打工,端过盘子,做过夜场DJ,最困难的时候甚至睡过桥洞。正当她凭着自己的坚韧和努力在城里摸索时,奶奶生病,她毅然回到老家陪伴奶奶。奶奶是她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点在她的视频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个中国女孩视频里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替生活在都市高压环境中的人们实现了自己遥不可及的梦,抚慰了很多都市打工人的心。

李子柒的视频反映了城市千禧一代对田园乡村生活的渴望。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住房短缺、职业压力大,是当代城市中的年轻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李子柒的视频广受欢迎,也映射出工业化和消费主义时代成长下的年轻人对浪漫化的、田园式的乡村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在物质至上和消费之上的社会,人们已经厌倦了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他们想有一些不一样的体验,于是,乡村,或者野外,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向往。

后世人评价陶渊明固执,这是一种坚持成见,不懂得变通的心理现象。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事物价值的评判都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来完成,这本身就带有极其浓郁的主观色彩。看清生活的本质,不如像李子柒一样,活在当下,选择自己更安心的生活,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不伤知音希

为中国田园诗开宗立派的陶渊明,在当时,他的弃官归隐行为是不为很多人理解的,他的诗文也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赏,但是,在他身后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无论是他的行为方式,还是他的诗歌辞赋,都拥有无数的仰慕者、追随者。历史上许多文学大家都是他的粉丝,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这当中有很多闪亮的名字,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在所有这些喜欢陶渊明的文学大家中,唯有苏轼不但仰慕陶渊明,而且身体力行,悟得了陶渊明许多的人生真谛。

作为北宋文坛现象级偶像、顶级流量IP,苏轼毫不掩饰对陶渊明的崇拜:他在给弟弟的信《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曹植、李白、杜甫等人之上,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推崇。苏轼一生,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对陶渊明的崇拜和喜爱,不亚于今日粉丝之追星。当宋神宗读东坡诗欢心到不吃饭的时候,苏东坡却崇拜陶渊明到了舍不得读陶诗的地步。“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每当身体不适,苏东坡就找出陶诗读一读,但每次只读一篇,因为陶渊明的诗太少,他怕读完了,就没有可以排忧遣闷的了。

作为陶渊明的忠实铁杆粉丝,苏轼对陶渊明还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苏轼才华横溢,生性旷达,却因性格刚直,一生命运多舛,很少过安定的日子,几乎是在辗转流离、一贬再贬中度过的。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苏轼随身总是带一本《陶渊明集》,可以想象,陶渊明的诗一定带给了他无可替代的慰藉。

苏轼不但喜欢欣赏陶渊明的诗,而且还学习陶诗的风格写诗,尤其是晚年被贬海南后,他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更加认同,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苏东坡的大力推崇才使得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得以确立。

当王维讥讽陶渊明《乞食》时,苏轼却站出来为自己的偶像辩护:“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在小迷弟苏轼的眼里,偶像即使出来要饭,也是一种率真的表现。

自黄州东坡以后,苏轼就有了归隐的念头,但天不遂人愿,屡次征召,身不由己。所以,陶渊明的彻底归隐和躺平,对他来说,是穷尽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翻开《陶靖节集》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躺平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这大概就是苏轼内心的某种真实写照了吧。

自己祭自己

在电影《非诚勿扰2》里,李香山辞世前为自己开追悼会。这位80后女孩赚足了亲朋好友和观众的眼泪。有人用泰戈尔的诗来评价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用一种最特别的仪式来向这个世界告别。

一千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开追悼会,这个人就是陶渊明。在临死前两个月,陶渊明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并将自己追悼会的《自祭文》也安排妥当。

挽歌本是为死者送葬时挽灵柩的人所唱的丧歌,而陶渊明却以一个死者的口吻、视角,去想象着自己死后的场景。儿女哭丧,灵前酒殇,出殡下葬,陶渊明的挽歌,像电影的慢镜头,一帧帧,一幕幕,目送自己的灵柩走向郊外的墓地。中国人多惜生惧死,面对死亡,满怀凄凉却避而不谈。唯有参破生死的悟道高僧,才能清楚预知自己的圆寂之日,并留下偈语,裨益后人。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生死是自然规律,陶渊明想明白了,也活明白了,没有恐慌,只有笑对。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死后荣辱不重要,只恨在世没喝够,豁达中带着几分乐天的诙谐。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就把这躯体托付给群山,给长空,给草木吧,化作成泥碾作土。一切从大地而来的,还给大地;从自然而来的,复归自然。待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命又是天地间一轮新的冒险。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面对人生最后的躺平,陶渊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嗟叹之音,震散了陶渊明的自悼之梦,也使貌似平静的祭文霎时改观。南宋真德秀在《跋黄瀛甫拟陶诗》中论及陶渊明时说:“虽其遗荣辱、一得丧,真有旷达之风,细玩其词,时亦悲凉感慨,非无意世事者。”他也平静,但那是饱经风霜后苦衷难言的平静;他也“含欢”,但那也大抵是暂时忘却苦恼的欢欣。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这就是陶渊明辞世前夕,所编织的梦境的真实色彩。

世人读陶渊明,皆会笼罩一丝悲凉的色彩。现代职场人大可不必照搬照抄,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选择。相似的是,我们都是在年轻的时候,遇到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躺平并非真的躺下,而是“学会接受”,与自己和解。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不妨给予足够的理解、尊重与包容,一代代人在经历过一个阶段的迷惘、探索后,最后还是会回到积极向上的生活轨道上。从这个角度讲,躺平亦不过是这一段经历的注脚吧。或许,某一天“躺平族”找到了新的方向,又会重新站起来,再出发。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7921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2月19日 12:04
下一篇 2024年2月19日 12: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