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蒙古族风俗习惯

(一)民族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我们蒙古民族自古以来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但是由于居住分散,地域辽阔,加上各盟旗扎萨克的具体制度不同,他们在礼仪、风俗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其中,我们察哈尔各旗更具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

这些特殊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方面:第一、察哈尔各旗过去一直信奉萨满教(后来是萨满教和佛教的混合),因此在宗教信仰方面与其他地方不同。第二、察哈尔旗没有扎萨克旗那样的世袭制,而是有任命都统(相当于扎萨克旗王爷的官爵)的制度。第三、自清朝开始,察哈尔旗实行特殊的兵役制度。凡男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登记入册,每年供给奉禄(粮饷银)数两。其饷银的多寡一般分为两种:起初是在15岁前为贝日饷银;15岁后为胡衣克饷银,也就是终身承担服兵役的粮饷银。但担任官职的饷银按等级发放。到清末这种饷银改为依土地代之,也就是后来的随缺地。所以终生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而到了一定年龄就要无条件地从军。所有这些政治方面的因素,不可避免地会使察哈尔旗的风俗习惯具有特殊性。

婚姻礼仪习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在女儿婚姻问题上,察哈尔蒙古族绝大多数是由家长主婚,子女一概不参与婚事,尤其女方家长更不向女儿透露。这是较其他民族特殊的。

一、献提亲哈达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当哪家的儿子到了成婚年龄,将要向预先经过打听物色后认为满意的姑娘提亲时,一般要邀请一位与女方父母长辈深有交情而懂礼节、明事理的人来作媒。媒人带上男方的哈达等礼物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时,女方家长一般都要说一些自家的女儿不急于找婆家一类的托词,或有某种不同意的表示。这时媒人便将哈达敬献在神位前面,表示提亲的郑重,然后告辞。如果女方确实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在七八天之内退回提亲哈达。倘若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就不会退回哈达而等待媒人再次到来。婚姻大事的这个最初步骤叫献提亲哈达。

二、下定亲哈达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献过提亲哈达后,根据女方不退哈达的意向,男方让媒人再次登门向女方的父母长辈们一一敬献哈达(丝绢哈达、粉绢哈达、彩绸哈达等),表示订亲。这时女方家长则根据女儿的叔伯舅舅的人数,提出还需送献各类哈达的数目,当然有的会提出更多。为了尽量减少哈达数目,媒人替未来的女婿再三恳求才能确定下具体数字,然后如数送来。女方的家长对于哈达的种类或其他方面,常常挑剔好坏,不免引起一些小小的纠葛,甚至为了提高女儿的身份,女方故意出难题,纠缠不休的事也屡见不鲜。媒人要在他们之间穿梭往来好言相劝,才能最终定下来。所以民间有:”作媒人得磨破嘴,跑断腿,才能促成姻缘喜事”的说法。这个过程叫下”订亲哈达”。把议定的哈达如数接收之后,女方的家长邀请一人到女儿的姑舅亲友家,向女儿的长辈们献送哈达,以表明女儿已订亲之意。

三、订婚酒宴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订婚酒宴是在献送订亲哈达之后,男方再请媒人向女方家长献酒,并议定婚事应行之礼品等事,所以女方要请女儿的姑舅等到家举行小型的酒宴,共商女方索取之物,并向男方提出承担的首饰衣物、礼品等。这一列礼节为订婚的首次献酒礼。媒人去女方家时,必须用白瓷瓶装上白酒,盖上红盖,并带上哈达向女方的家长和姑舅亲友问候后,女方便立即设宴款待媒人和亲友,共商女方所要之物,如头带首饰、衣物等等。可是议定的所需物品因贫富之别显然不同,但有一件首饰叫大耳环,不论贫富男方必须承担,质量不限。此外还商定完婚的时间和礼品的送交等等。这订婚的首次酒宴,女方家长都不让女儿知道和参与。

四、择日子酒宴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订婚后,男方请通晓阴阳风水流年运气者,根据两个孩子的生辰日月,选择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和迎亲者到达的时辰。然后将这些写在红纸上,请媒人或另找他人,带上哈达和礼物,连日送到女方。送红纸和聘礼的人向女方父母长辈们施礼请安,赠送礼物,并把写有完婚日期的红纸放在展开的哈达上,交给姑娘的父亲。女方父母如果没有什么意见的话,就开始商定迎亲者人数等事宜。迎亲者指的是与新郎同去迎娶新娘的代表(迎亲队伍的领队),一般是新郎的兄长和弟弟。迎亲者人数必须是偶数,最低要有四个人(贫穷人家);一般都是6个人或8个人;富豪官宦人家12人或12人以上。所以,商定迎亲者人数时,双方都以各自的生活富裕程度为标准。

五、婚礼前的准备工作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婚礼的日期要在完婚前几个月确定。男女双方父母亲按照婚礼日期,不分家业大小贫富,都向远亲近邻一一发出邀请,届时光临。然后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婚礼准备工作很多,例如,双方备办酒席、准备拜大礼所需的栽绒拜垫和靠背、新靴新鞋和各种哈达。其中栽绒拜垫和靠背主要由女方准备,大部分物品则由男方来操办。这些物品,无论家境如何都要准备。万不可缺少。另外衣服装饰、袍子靴袜、小链(装鼻烟壶用)、荷包(装烟或针线)等也须备好。因为有媳妇过门三年内不穿婆家鞋袜的习惯,所以女方准备的嫁妆更多。在准备婚礼的紧张阶段,远亲近邻都竞相献技,帮助刺绣、做针线活儿,早已成为惯例。

六、祝福新房仪式和姑娘宴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设宴招待迎亲队伍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祝福新房仪式,是先在新房内把亲友们送的小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整理布置停当后,请祝领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以及其他亲友们入座。祝领人将一条丝绢哈达和五彩线吊在房梁(或天窗横掌)正中,用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少许,涂在房梁等处以示吉祥。并祝福道:

祝愿吉祥升平祝愿安乐幸福在这有灼木用具

洁白屋顶的房里两位有缘的情人将要结为百年之好……

祝领人用吉祥美好的诗句祝福完毕,祝福新房仪式即告结束。主人向参加祝福的宾客和娶亲的人们一一献茶,然后设宴招待,同时新郎向宾客们敬酒,席间人们互相祝酒歌唱到深夜,根据赶路时间有的还通宵取乐,热闹一番。这一酒宴的繁简依每家的贫富进行,大小不一定相同,但不论人家大小、贫富,婚礼前必须进行。

女方这一天要举行姑娘宴,即由女方的父母主持专门的宴席,邀请乡间邻里亲戚朋友的姑娘们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同坐席。席前让女儿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带,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绸绢包起来缝好戴上。当众姑娘坐定,女方的母亲端一碗鲜奶让大家尝过后,才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将出嫁,这时姑娘顿感忧伤焦急痛哭流涕。向众姑娘倒茶尝过点心后,就开始敬酒。此时众姑娘要向即将出嫁的姑娘献歌。歌中唱道:

起行上马,请擦起长袍的大襟遇事处人,要切忌快嘴的毛病

缝斜了襟扣儿万不可让婆婆看清……

姑娘们唱着《姑娘宴歌》,嘱咐将要出嫁的姑娘,倾诉离别之情。

在姑娘宴进行之间,女方父母斟满酒杯,从请来的客人中聘请那些老诚稳重、深明礼节、善于辞令的长辈男女,分别为男女亲家代表;聘请一位性情温和、手脚勤快,上有父母而正派、下有儿女满堂的妇女,作为新娘的隔宿嫂或月嫂(隔宿嫂要跟随新娘到新郎家住几天,月嫂要住一个月)。这就是姑娘宴。

七、新郎起行宴

新郎起行去迎亲前,请正副亲家代表(正亲家代表享有执掌男女双方婚宴礼节的最高职权,副亲家代表是正亲家代表的助理)和随行人员入席,先由新郎父母,然后新郎本人向大家一一敬酒招待。迎亲队伍起行时,新郎要着实穿戴打扮一番。当给新郎佩带弓箭撒袋时,祝领人高声祝福,但没有妇女去迎亲的习惯。

祝福完毕,即给新郎尝口鲜奶,欢送新郎起行。乘马的迎亲队伍向女方家进发时,还要牵一匹毛色与新娘的生辰属相有缘的鞍辔齐全的马,是专为新娘准备的骑乘。迎亲的人必须在日出(卯时)前赶到女家,但在遇有岔道口或过河时,都要下马坐在一起,取出酒和干粮,热闹一阵继续前进。当女方浩特的房舍隐约可见时,迎亲者又下马围坐在一块儿野餐,并选派两名酒量大而有经验的人去向女方请安。当请安的人一到,女方立即设席,直接从酒坛中斟酒,由女方亲家代表做好迎接迎亲者的准备,众嫂子和其他人都到院门外等候。众迎亲者来到院门口下马后,站在院门外等候的人们表现出一副不准备欢迎的样子。这时新郎的随从人员中善于辞令者就走上前去请安,然后说:”贵方宠爱的姑娘早已许配给我们的儿子为妻,择取今日这个良辰吉时前来迎娶新娘。”女方嫂子中口齿伶俐者即上前答话。

待双方进行一番对答后,才邀请迎亲的人们进屋,嫂子上前解下新郎的弓箭撒带,双方的亲家代表们互相请安,并献哈达、交换鼻烟壶然后才一一入座。新郎的兄长或弟弟带领新郎向女方家的灶君和供神叩头,敬献哈达祭品,然后向岳父岳母、叔伯舅舅等长辈亲属献哈达敬酒、行磕头礼。新郎行礼时双方的亲家代表要致迎亲祝词。

致迎亲祝词后,新郎依次给席上的人们敬酒。敬酒时,跟随新郎的兄长为新郎指点敬酒顺序和礼节,弟弟为新郎提壶斟酒。敬完酒,让新郎到整羊席就座,可酒者由整羊的羊背(荐骨部)两侧各切下一条肉,左右交换放置后请客人食用,以示尊敬(设整羊宴席的一般都是富裕人家)。这时新娘的随从人员会趁机抢走绵羊的胫骨,迅速剥下羊踝骨,包在哈达里塞入自己的右靴腰里。羊踝骨是万不可被姑娘们抢去的,倘若新郎不慎被抢走了羊踝骨,就得向抢去羊踝骨的姑娘敬酒献哈达,磕头行礼才能索回。整羊宴快要结束时,岳父家要给新郎穿衣,众嫂子为新郎系腰带和挂”万”字海兰(约二尺长,三寸宽的白布上缝好红色”5″字的带子,左右腰侧各挂一条)。嫂子们为新郎系腰带时不免也开个小玩笑,非要把腰带裹得铁桶一般,使新郎喘不过气来才肯罢休。然后给新郎穿靴子(富裕的人家一般都给新婿穿戴整套新服)。整羊宴一结束,迎亲的一位长者宣布迎亲者即将动身,嫂子们即为新郎佩带弓箭;另有一个与新娘属象相合的人,到新娘席上报请新娘上马,并簇拥着新娘起身,而伴随新娘的姑娘们总要纠缠一番才放新娘起身。这时迎亲者们牵着新郎新娘的乘马在院内绕三圈,然后起行。因为蒙古族的迎亲是来源于古时的抢亲,所以在新娘起身时必经一番抢夺。接着,装有嫁妆的篷车也随后向新郎家进发。至于嫁妆,最贫穷的人家也要陪嫁一箱子衣物,官宦富裕人家则要陪嫁大量的牛、马、羊等牲畜。

迎亲的人们在归途中,若要路经新娘的叔伯舅舅家附近,也有登门请安,向其供佛叩头敬哈达的礼节。

八、新郎方面的婚礼习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女方的婚礼结束后,娶亲的人们要赶在送亲者前面回到新郎家。当送亲的人们来到距离男家两三华里的时候,男方将派出一个骑马的人,带上糕点、熟羊头、奶酪等前去迎接。送亲的领队(正亲家代表)在马上接过托盘的熟羊头,尝过送来的酒、糕点和奶酪等食物后,将羊头向左侧扔掉,把盘子还给来者。送羊头的人都骑一匹好马,接过盘子,并向送亲者说句讽刺话掉头就跑。这时送亲中早有准备的人,为了抢他的帽子会拼命追赶。送羊头的人在返回院子前被抢去帽子,就得向送亲者们敬酒施礼,经过再三央求才能索回。这叫送羊头礼和抢帽子礼。送亲的人们到达后,男方的男女亲家代表以及众亲友们都要热情迎接。新娘到院外立即下车,再有人扶上原来的马进入大院,新娘下马时须连马鞍一起撒下,让新娘站立一旁,让喇嘛为新娘行沽手洁面的洗礼,婆婆为新娘尝奶,然后让新娘暂到专门准备的帐篷或闲房间里等候拜礼。

新郎新娘拜天地时,院中设供桌,摆好香火供物,由新郎新娘的梳头母亲或梳头父亲(一位属相与男女相合的长辈称为梳头父亲或母亲)主持拜天礼。拜天时,主持人让新郎新娘跪在自己的两侧,将新郎的左右手和自己的一只手,伸进专门制做的白布袋里,面对喜神方向磕头行礼;然后把新娘的头发披在新郎的肩上,开始梳头结发。同时女方嫂子端着盛有东西的盘子去见新娘的婆婆,示意来取新娘的头戴,婆婆将全部头戴首饰放入盘中,让新娘嫂子送去。

拜天礼和梳头结发结束后,新娘才能进入新房。新娘入新房时,要由梳头父亲或梳头母亲带领新娘迈过门口横放着的拴哈达的两叉树枝,踏着门槛上铺好的羊皮进新房,这时有些弟弟们要拉动羊皮戏逗新嫂。新娘入新房时男方还有拦门的习俗:男方的人堵在门口,不让新娘进入,是时男女双方的祝颂人还要进行一番激烈的礼俗对答。

礼俗对答达到高潮时,常常争的面红耳赤,并且要在一方理屈词穷央求结束后才作罢,新娘始可进入新房。进入新房后,由梳头父母、两位嫂子扶着新娘先给灶神磕头,然后婆婆给儿媳妇尝奶,让新郎尝茶,才揭去新娘的蒙脸,即新郎用拴哈达的神箭掀起新娘的蒙面纱。这时众嫂子给新娘重新梳理头发,戴好全部头戴首饰,带领她向公公、婆婆、叔伯、舅舅等长辈们一一敬献哈达和拜礼物,(礼品有栽绒座垫靴、鞋等)并施磕头礼。新娘磕头时要长辈往下依次排列,一直到哥嫂、姐姐、姐夫都要行礼,但因各种亲属关系和宗族关系,对有的人不能磕头,倘若不慎有个差错,势必导致口角麻烦。接受新媳妇磕头的人,有回赠磕头礼物的礼节。有的回赠牛马羊等牲畜或绸缎料面、手镯耳环戒指等贵重礼物,其余的回赠一些一般的礼物即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在行磕头礼的同时,请婆婆为新媳妇另起个名字。磕头仪式结束后,婚礼大宴才正式开始,将双方的亲属和来宾依次安排入席开宴招待。新郎新娘依次向各桌子的客人们敬酒施礼。敬酒时让专门请来的孩子们和歌手献歌,歌分祝宴歌和敬酒歌两类。首先唱宴歌,流行的有《美丽的世界》、《小太阳之光》、《八只雄狮》等。唱酒宴歌时,在每段的间歇,客人们都要举杯饮酒。当婚宴的主管人(正亲家代表)宣布可以唱情歌的时候,才能唱一些祝福吉祥的情歌。隆重热烈的婚宴结束后,送亲者中除了陪同新娘的隔宿嫂或月嫂以及探望女儿的几个人要留下以外,其余的都应在当天返回。既使因路远而当日不能返回,也都必须上马起行绕一圈返回来,借宿于左邻右舍。

九、探望姑娘宴

送亲的人走后,娘家留下来探望姑娘的人,到新房里作客。探望姑娘时向女儿女婿以及女儿的公公婆婆都要一一赠送礼物。傍晚时分,把探望姑娘的客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请到新房入座,与新郎新娘一同设宴招待。探望姑娘宴(也叫回礼宴)一般人家都要这样进行,只有当官的或富裕的人家的回礼宴才在第二天举行。其隆重热烈程度丝毫不比前一天的婚礼大宴逊色。

十、藏女婿

回礼宴后夜深人静,嫂子们为新郎新娘铺垫被褥。从娘家来的隔宿嫂子检查整理好新郎新娘的床铺后,为新郎新娘倒茶,做些共枕准备,如摘卸新娘的头戴,为新娘解开锁骨部的襟扣等。在新郎新娘喝茶时,新郎的弟辈们一方面向新嫂子要糖果、戴花或猜谜,生着法子戏弄新嫂子;另一方面趁人们喧嚷热闹之机,把新郎带出去藏起来。隔宿嫂子既要照顾新娘,又必须防范新郎被抢走。新郎一旦被抢出去,就会把他藏在尽量使人找不到地方;有时候,弟辈们不交出新郎,使人们到处寻找,往往折腾到深夜,但不能闹到通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须由别人说情才将新郎送回,这时弟弟们要向新娘索取糖果等物,同时也是对送新娘的嫂子责难取乐。

第二天清晨,新娘要赶在所有人前起床,在隔宿嫂子的带领下,在自家的灶内、亲属和本家长辈们的灶内生火。这样,隔宿嫂子的任务才算完成。

月嫂子的任务是陪同新娘住二三十天,从新娘的梳妆起居,一直到待人接物、家内外各种活计等方面给予指点,帮助新娘适应新的环境,尽到作媳妇的职责。

十一、新娘回门礼节

婚后三至五天,新娘和新郎在婆婆的带领下回娘家施新亲家之礼。回门时要带整羊等礼物;娘家设宴招待亲家母和女儿女婿时,要请自己的亲属和女儿的同伴姊妹们一同坐席。新郎、新娘向岳父、岳母、(父亲)、(母亲)和其他长辈们献哈达施礼后,被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正座,敬酒时要先给女儿、女婿敬酒。女儿恭谨地接酒后转敬给婆婆尝过,才把酒杯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女儿、女婿向坐席的人们按照大小顺序﹣一敬酒回礼。席间仍然要以唱歌奏曲助兴。

过年礼节习俗

蒙古族过年有很多礼节和特殊的习俗,但因各地区风俗习惯有些具体差别,所以在招待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普遍以腊月23日为祭灶节。我们也将从这里开始说起。

一、祭灶节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有尊崇水火土的风俗,每年腊月23日的祭灶节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流传至今。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起早打扫好院子,取出准备在祭灶节使用的羊肉和内脏,放在大锅里煮熟,剔去羊胸叉骨上的肉,沿着胸叉骨的软肋留一条细边,然后用羊毛线拴好两条细边弯曲过来,搭成篷船状,连同剔去肉的胫骨,四条长肋骨、金银纸元宝,一小把针茅以及榆树枝,外面用羊的腹网膜包起来,上面再放好五色彩布条和柱香等物待用。胸叉肉要放入招财桶里,煮肉汤要做成稠米粥。当夜幕降临时就开始祭奠灶君,祭灶仪式要从浩特内最大的长辈家开始,一家一家顺次进行。祭灶仪式开始时,所有亲属邻居,不分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服装,戴好全部首饰前来参加。祭灶仪式先由祭祀喇嘛念经,到一定时候,主人或其后嗣恭敬地将准备好羊胸叉骨放入火撑子内焚烧,在场的人们依次向火磕头。女主人把用哈达包起来的两根短肋骨放入火中并叩拜,其他妇女随后向火中撒献油脂爵酒磕头。接着最长辈的人托着盛有羊胸叉肉的招财桶,由喇嘛(如没有喇嘛俗人也可)经并”忽来、忽来”地念招财经,当问道:”福禄降赐否?”大家齐声答:”洪福、洪福!”然后给孩子们每人割一条连胸叉的肚肉,把招财桶恭敬地放到神龛旁边。煮好的羊肉,除把四根长肋骨、胫骨、羊尾等部分留待除夕供佛用以外,其余的羊肉和米粥用来招待大家,孩子们也向大家敬酒。如果祭灶仪式是在家族中几个亲属间举行,但已出嫁的姑娘这日在家决不能参加祭灶仪式,也不能在当场,须要暂躲一时。仪式也要从年岁和辈数为大的开始依次进行。祭灶结束后,孩子们端着盛有羊肉、米粥的盘子,拿着酒壶,沿门串户敬献祭灶酒和食物。对于居住在附近的亲属家,儿女媳妇们都在当夜去敬献祭灶酒;就是亲戚家住的较远一些或亲戚户数多一些,也要在这大夜里都要走到。因为从腊月24至26日为灶君爷忌日,这期间不可从家里拿出任何东西,倘有什么急事,习惯的作法是预先把所要带出的东西,先拿出来放在院内,等什么时候走再从院里带走。腊月26日为开戒日。这天,各家都要取下招财桶,取出桶内的供物盛在盘里,向各家的长辈们敬茶和灶君爷的恩赐,并给孩子们每人一份。开戒日后,就要忙着准备过年。

二、除夕礼节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29或30日)为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家院打扫的干净整洁,揭开神龛,擦去佛像上的灰尘,摆好各种点心糖果和整羊祭祀神佛。神佛前点佛灯燃柱香,全家从老到小依次磕头跪拜,摆好糖果糕点等精美茶食,请左邻右舍亲属中的长辈们前来尝茶,意在分享神佛的恩赐。孩子们每人也会得到一份糕点糖果等物。

除夕的年夜饭前,要带上除夕的食物,骑马到祖宗的坟地祭祖磕头。年夜饭时,在饺子或包子里放几枚铜钱,谁能吃到谁就在来年交好运,福气旺盛。为了讨个吉利,大家竞相争吃,不知不觉就会吃得很多。年夜饭后,孩子们象腊月23祭灶节那晚上一样,走门串户向长辈们叩头施礼、敬献除夕酒。除夕夜里,家家都挂灯笼,爆竹声声,充满节日气氛。男女老少都为辞旧岁、迎新春,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三、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春节那天,各家在东方刚升起启明星的时候开始拜天。拜天时,在院门口摆好供桌和各种供物。先男后女,面向喜神方向磕头(有身孕的妇女和未婚女子不拜天,也不向灶君神磕头)。各家都拜天后,如是一个家族的几户,就先集中到为大的那家,给这家供神上香磕头后,再互相请安,对献哈达、鼻烟壶,行拜年礼。孩子们对其父母、长辈们行拜年礼时,要铺襟跪拜,然后按年龄辈数大小入坐,端上专门摆好各种精美食物的盘子(人们一般叫看盘,实则为尝盘,让客人们品尝,以示尊敬),让大家尝茶,敬献新年酒,端上火锅子或饺子等食物招待客人。敬献新年酒与通常的敬酒不同,由主人先用小酒杯(盅子)向所有的客人从大到小依次…一敬酒。如被敬者比自己年长,就先让客人坐下来接酒后给他行磕头礼:如被敬者年岁小或小字辈的人,就要自己站起来,让敬酒者坐下接酒;后给他行磕头礼。用小杯敬酒后,还要用大杯向客人们敬酒,而且必须敬够三杯。人们从一家开始到全浩特所有人家,都要依次去拜年,不论贫富,不得漏掉一户。家境贫寒的人家,既便没有火锅子之类精制器皿,但起码要端上饺子等简单食物招待客人,至于敬酒礼节,照常不误。

在浩特里行过拜年礼后,才回到家里举行庆祝新年宴会,然后还要到其他浩特或较远的亲属家去拜年。外出拜年前(初一这天)为讨吉利要举行出行礼,即男人们穿上新衣、骑马烧香,朝喜神方向走,从福神方向返回。妇女们戴好头藏首饰,也是这样走这样返回。外出拜年从初一二开始,一直进行到正月中旬。有时候,如果去不了路途较远的亲戚家里去拜年,也要让别人捎去新年礼物。赠给长辈们的新年礼物一般有哈达之类,赠与同辈的人则可以是方便的象征性礼物,如在一小块纸里包半个红枣,或外面贴上红纸。至于上辈送给小辈的礼物,可以包一些彩线,或给一些糖果糕点爆竹之类。正月里相互拜年期间,人人兴高彩烈,喜气洋洋而又格外匆忙。正月初六是整理祭祀供物的日子,各家点佛灯上柱香,取下供佛的糖果、糕点分给孩子们讨吉利,对大人们则要敬茶。招待客人的看盘,则必须等待女儿、女婿登门拜年后方可拆卸。有些人家等待女儿、女婿,一直存放到三月的也常有。

丧葬吊唁习俗

蒙古民族,不分地域,对逝世亡故者非常重视,丧葬吊唁也有其独特的惯例。早先,蒙古民族以游牧为主,对死者主要以野葬为主(把尸体抛在野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丧葬礼俗也有所改变。察哈尔右翼四旗,由于大量开荒,农业生产日渐排挤畜牧业,丧葬习俗也由原来的野葬为主,改为以埋葬为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在服丧的礼俗方面,仍保持着原来的传统习惯。在居丧唁礼仪方面,官宦富豪人家与一般平民百姓又有很大差别。

一、吊唁习俗

1、蒙古族的习俗在人死之后不急于入殓,而是首先请一位老喇嘛念经引魂指路。入殓时间在当天或几天都可,但要强调按时辰入殓。请喇嘛念经时,请一二位喇嘛即可,死者灵前的衣物、用具、首饰,连同马匹全部归所请来的主持喇嘛所有,不请而来的没有。后来亲属们为了为死者来世接缘,另外还向喇嘛们奉献钱物,主持喇嘛也分给众喇嘛。

2、人死之后,蒙族的传统习惯不在外边设灵棚祭供香火。更换寿衣、入殓后仍停放在原来的家里并挂纱帘遮住遗体即可举行祭典仪礼,待埋葬日期到来才可移动送葬。在这几天之内,白天喇嘛们整天念经,夜晚俗人们不论男女老少通宵轮流念玛呢经。这几天的茶饭要格外丰盛,夜间还有夜餐,茶点连续不断。办理丧事的费用(尤其是老丧),要高于其他礼仪的费用,因为这是为死者免灾度难,造福来世的施舍性费用。亲友们来吊丧也不拿别的礼物,只拿哈达奉献在灵前施礼,所收集的哈达全归喇嘛们平分。

3、父母或长辈故世,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后,死者子女亲属穿上黑色或白色丧服,摘掉帽上的顶珠缨穗放在喇嘛面前,由喇嘛念祝福经,举行服孝礼(已出嫁的姑娘、出家当喇嘛的男子不参加)。丧事只向亲属报丧,不专门通知其他人。一般的亲朋好友听到消息前来吊唁,来吊唁者若为死者的子辈,就要委婉地说:” xxx 成佛了”、或” xxx 仙逝了”,以示自己的到来,若与死者同辈或长辈,就要说”过世了”,以示前来吊唁。

二、丧葬习俗

近几十年来,把尸体抛在野外的野葬方式在这里已经绝迹,多数同汉族一样采取了装棺入殓的墓葬方式。只有为死去的长辈行善积德才把尸体火化后,送至五台或塔尔寺安葬。棺材有长材和坐材两种,出殡时抬起棺材,让死者的子女后嗣跪着从棺材下面钻过去,才走向墓地。送葬时,棺材前面牵着超度亡灵的马,后面是为亡灵指路的骑马的喇嘛,其他人尾随在后缓缓而行。下葬后返回来,设无酒宴招待大家,参加葬礼的人,无论男女僧俗,都要用哈达包给几元钱,以示造福。对前来参加葬礼的妇女,有的给两块砖茶,给其孩子二斤糕点。官宦富裕人家,还要念7至21天经,为死者消除灾难、解脱罪孽,祈祷神佛保佑,转世于福禄天堂。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文读懂蒙古族)

三、居丧礼节

通常在丧葬后的第7天或21天,再请喇嘛念经,同时让喇嘛祝福后脱去孝服,朝帽上重新戴好顶珠缨穗。有的人家戴孝49天或100天的也常有。居丧期间,男的不修胡须不理发,女的不戴头戴和首饰,不穿红挂绿,禁止喝酒、请安、设宴、赴会。居丧的那年春节,门窗不贴红绿,春节拜年也不用哈达,只用鼻烟壶回礼。第二年春节,门窗上只贴蓝色纸对联,其他礼节与第一年相同。第三年请喇嘛念经后,才取消一切居丧禁忌。居丧有轻重之分。父母或祖父母亡故的子孙要戴重孝,其他亲属亡故,则戴轻孝,一般居丧21天后就没有什么禁忌了。

牲畜过年仪式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以事畜牧业为生,因此重视牲畜疫病防治、推崇畜群兴旺成为传统习惯。蒙古族牧民不仅注重畜群的安全和精心饲养,而且预祝吉祥瑞兆,在每年正月十六日举行牲畜过年仪式。

在正月十六日的前几天,根据畜群多少和参加人数,一个浩特或邻近的几个浩特之间经过协商,向各户征收用于牲畜过年的米面油肉,做成饮食菜肴,准备停当。十六日那天,各家男女老少都汇聚在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支起锅灶,把所有牲畜都集中到这里,请喇嘛念经,焚香酚酒,向天撒献食物,并把部分牲畜赶到近旁放牧。在锅灶上炸熟圈形油饼,争相套在牛羊的角和脖子上;还用五色彩绸带,经喇嘛祝福后系在公牛、公驼、公马等种畜的脖子上(系上彩绸带的牲畜不能宰杀或出卖,饲养到老死为止)。立起石头当作新年老人,把黄油奶食涂抹在上面,以示祝福祭奠。大家还要向长期放牧的人们祝福,然后围坐在一起,摆好酒肉菜肴,兴高彩烈、无限欢乐。放牧的人都被尊为最尊贵的客人,这一天由别人替他们放牧。

牲畜过年这种仪式,在察哈尔右翼四旗南部的半农牧区,也年年举行。

祭敖包

蒙古族祭敖包的习俗源远流长。追根溯源,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历史传说、轶闻故事,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就近百年来祭敖包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在蒙古族牧区,大小敖包到处都有。但每个敖包的祭奠内容和规模以及祭奠时间却有不同。例如:旗、苏木、寺庙、浩特都有各自祭奠的敖包。在祭奠时间上,各浩特俗人的祭奠日为阴历每年五月十三日,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旗或苏木的祭奠日,由于范围大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日;寺庙的祭奠,则每逢进行道场经会期间举行。浩特的俗人们祭敖包时,大家都穿上新衣,带上祭祀用品,汇集到敖包上,并献奶食、哈达,为敖包添加石头,请喇嘛念经,焚香爵酒,大家向敖包跪拜磕头。然后,围坐一起,祈福招财,共同欢宴。

旗、苏木和寺庙的祭奠,通常选在阴历六七月间举行,规模盛大而隆重,以肉食祭奠为主,少则整羊十只、八只,多则几十只,有众多的喇嘛念经,神杆上拴着哈达和各色彩索,场面壮观、隆重热烈。会上还要举行骑马、摔跤、射箭比赛,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也是蒙古族牧区大型娱乐联欢盛会之一。祭奠结束后,也有把祭奠用的羊胸叉骨部分,送给旗都统夫人或苏木章京夫人的习惯。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9001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4日 10:37
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