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观后感(舍身炸碉堡 热血铸丰碑)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解放区人民军队总兵力只有约127万人,没有海军和空军,装备基本上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仅有少量火炮。力量悬殊的两军对决,结果似乎应该没有悬念。蒋介石声称“一定能速战速决”,然而3年后他却败退台湾。这样的结局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谜。电影《董存瑞》就是其中一把解谜的钥匙。解放战争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很多,但为大众熟知的却并不多,能出现董存瑞这样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很大程度上或许要归功于这部电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来自解放区的文艺骨干进入电影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过去很少接触电影,是电影的门外汉。但是由于他们有着长期革命战争的经历,往往出手不凡,很快就脱颖而出。《董存瑞》的导演郭维就是其中之一。

郭维曾在抗日根据地长期从事戏剧工作,当过剧社社长、省文工团团长。进入电影界后,在史东山导演的《新儿女英雄传》中担任副导演,其后导演了《智取华山》。《智取华山》是郭维第一次独立执导,当时胶片奇缺,影片只有60分钟时长。60分钟的样片送到中央电影局,多数人不看好,史东山却认为拍得不错。后来,中宣部电影处的领导予以肯定,让郭维把影片时长加长。影片公映后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还在捷克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争取自由斗争奖”。郭维由此得到了导演《董存瑞》的机会。

电影《董存瑞》讲的是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在电影创作中往往是一道难题。因为英雄事迹在看报道、听报告时特别让人感动,但一搬上银幕却没那么动人了。可是,新中国电影刚起步时拍摄的《董存瑞》却是依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典范。

人们很容易把英雄想象得与众不同。但电影一开始,小名四虎子的董存瑞还是个大孩子,稚气未脱,开朗机灵。参军固然是为了抗日打鬼子,但也包含着他追求风光体面的成分。当兵后本想露一手,结果却屡屡陷入狼狈的境地。这样的一个董存瑞无须仰视,观众容易接受,感到可爱可亲可信。

影片情节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观众的情绪一直处在兴奋之中。影片通过董存瑞与不同人物产生矛盾冲突的一系列事件,刻画了董存瑞性格的各个方面,揭示了少年四虎子蜕变为英雄董存瑞的整个过程,塑造了围绕着董存瑞的英雄群像,描写了董存瑞之所以能成为董存瑞的环境。

影片贯穿一个“争”字。董存瑞不是静候命运安排的被动角色:年龄不够却争着当兵,他找连长和王平书记“泡蘑菇”;与膀大腰圆的牛玉和摔跤,本来毫无胜算,输了两局后却扳回一局;当兵后争子弹,以为新兵老兵不平等;打仗争立功,结果落了末名;没入党就争着交党费,迫不及待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敌军进攻友邻阵地,他抗命出击夺得胜利;后来争当爆破队长,视死如归炸暗堡……这一系列情节,表现出董存瑞“不简单”的鲜明个性:执拗、泼辣、机灵,有血性、不服输、敢担当、有肚量。这样有血有肉、真实活泼的人物,怎能不受到观众喜爱呢?

冲突是情节之神。在这部敌我矛盾异常尖锐的战争片中,最激烈的冲突却设置在董存瑞与战友王海山之间。王海山与董存瑞一直不太对付,爆破队长人选集中在他俩之间。在董存瑞占了优势后,王海山两次抛出杀手锏,挑董存瑞的毛病,使竞争气氛白热化。董存瑞当选后不计前嫌,挑选王海山担任支援组长。两个战友含泪相拥在一起,长期的芥蒂得到化解。

激烈的冲突使人诧异,战友之间的矛盾能达到如此尖锐的程度吗?其实,编剧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如果说王海山一开始对董存瑞是冷嘲热讽,但在阻止董存瑞主动出击时已是好心相劝。争当爆破队长,争的是什么,说到底是有生命危险的艰巨任务。可是,他们争得那么认真,寸步不让,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责任感和深挚的战友情!没有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贪生怕死、悲悲切切,有的只是为人民杀敌立功、建立新中国的壮志豪情。这样的军队,一定无敌于天下。

这场戏有声有色,一波三折,紧张时使人透不过气,轻轻一点又柳暗花明。手法自然洗练,节奏如兔起鹘落,可谓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剧本扎实,对话幽默。郭维启用脸上有酒窝、说话有点稚气的张良扮演董存瑞,挖掘了具有崭新表演风格的新人。其他演员人各有貌,性格各异,演得真实生动。

一开始,影片拍摄董存瑞高举炸药包、拉着导火索的场景,郭维觉得场面有点儿闷,经过思索,让张良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情绪、时间刚刚好。董存瑞坚定刚毅的神情,高举炸药包的动作和响亮的口号,感动了无数观众,成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的典型形象。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晚年的郭维曾交给我一个油印的《董存瑞》创作手记,详细讲述了其中一段戏,有3万多字。他说,当年一个同志跟他讲,“看了这个我都知道怎么导戏了”。也就是说,在摄影机开动之前,创作者已经对影片每场戏怎么拍,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地步。

电影《董存瑞》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董存瑞的英雄形象也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404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月10日 09:16
下一篇 2023年1月10日 09:21

相关推荐

  •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读后收获颇丰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充盈于心间的是感动,是敬佩,自感收获颇丰。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李老师不仅…

    体裁作文 2023年2月2日
  • 童年读后感600字左右(笑对苦难 迎来光明)

    童年是欢乐的,童年是五彩斑斓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值得回忆、珍惜的地方。但读完《童年》后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充满回忆的。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

    体裁作文 2022年4月30日
  •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民族绝不会是丑陋的)

    1984年,64岁的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作了一场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讲演——《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

    体裁作文 2023年2月3日
  • 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300字左右作文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满鲜花。”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王成、王芳兄妹俩参加志愿军,来到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同朝鲜人民并…

    体裁作文 2022年11月19日
  •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最近我读了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时时刻刻提醒我,一定要做一个懂事、诚实、有爱心的好孩子。 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意识到勤劳、勇敢、好学的…

    2023年1月30日
  •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作文500字六年级:捉月亮

    看见“捉月亮”这个题目,你一定在想:真新鲜,月亮能捉住吗?别急,下面,你就听听我小时候“捉”月亮的故事吧! 那是一个中秋的晚上。月亮圆圆的像一个大玉盘,我和好朋友吃着美味的月饼,一…

    2021年12月10日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走到今天不容易)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

    体裁作文 2023年1月31日
  •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真的值得一看

    生命是个古怪精灵,活着的人自顾享乐快活,别说太阳月亮,大地碧水,连日子都想一天当一生过,哪会关注与地球所有生命生死攸关的水。 但是美国纪录片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简称《真相》)却…

    2023年1月13日
  • 云边有个小卖部书评(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浓烈的情感)

    “外婆说,什么叫故乡,祖祖辈辈埋葬在这里,所以叫故乡。”外婆叫王莺莺。 离开故乡多少年,似乎刘十三已经不记得了。他是怎么一睁眼就又能看见王莺莺的,他也不记得了。他只记得昨天,他似乎…

    2023年2月4日
  • 猎人笔记读后感(使我找到阅读的快乐)

    读《猎人笔记》的时候,我一直带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会被称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读着这二十五篇自成起讫的故事,我仿佛置身于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倾听着作者的声音,触摸着作者的灵魂。…

    2023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