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伊朗,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她总是将之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

作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出身豪门,以当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背景,用客观的眼光叙述了国王被推翻、两伊战争等事件。

伊朗的政治、历史、文化也随这个女孩的成长经历以及那黑白分明、质朴有力的有版画感的图画,走近了读者,震撼人心。

出版后,先后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拍成动画片后,入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第33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六大奖项提名,并获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忠于自己

在充满宗教色彩的国度,女人们头戴纱巾,穿着窄裤长袍,头发必须遮盖住,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妆品。

这几乎把女性的魅力遮盖住了,却遮盖不住她们思想的光芒。

动画的开始一部分,便是女生们不用戴着头巾,快乐地享受着酒吧的一切,人们无拘无束地交谈着。

但这样的快乐并未持续很久。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伊朗文明尽乎支离破碎。

西方的政权与资本家插手,试图让伊朗确立君主立宪制。

1979年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被推翻,阿亚图拉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玛姬的叔叔就死于这场战争中,她的爷爷为了保护无辜的人进了监狱,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由而牺牲。

虽然战争成为过去,但是,90年代初,伟大理想的时代完结了。

在经过流血的革命后,换来的却只是原宗教主义者更无情的教条陈规,在追求自由的路上看不到希望,在反复的逃离与回归后。

最后,玛姬最终决定前往法国巴黎,给自己悲情的人生换一种姿态。

在此部影片中,黑白色调占主要部分,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不安。

主人公玛姬她平凡,像极了我们的模样。

她曾在异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一会就要搬家。遭到来自他国的排挤与嘲笑,似乎无论怎样都无法融入他国。

“我让过去的东西沉重地压在身上,在奥地利我是个异乡人,在这里我也变成一异乡人了”。

曾在与某位男生聊天时,他问她是哪里人,她答到“法国人。在回家的路上,她在内心与奶奶交流。

奶奶的那句“忠于自己”始终萦绕在她耳边。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独立与自尊,是以身作则的教育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时无刻都在宣传着女人要收敛自己,正派的女人需要用面纱把自己遮住。

但是玛姬母亲内心十分清楚,为何只有女人才需要从头到尾包裹住自己,不允许引起男性的注意,这是这个政权对于女性的歧视,对于女性地位的蔑视。

迫于政权,母亲与玛姬出门的时候不得不带上面纱,但是母亲内心依然尊重作为女性的自己。

当母亲带着玛姬外出购物时,一男性无故要求母亲整理面纱,母亲指责男子对女性放尊重点。

男子没想到一个女性竟敢公然顶撞他,出口羞辱:

“像你这样的女性,我都推到墙边去操!”

母亲怕吓到玛姬,立马让玛姬上车,愤然开车离去。

这里呼应了影片中非常出名的玛姬奶奶的一段话:

“你这一生会遇到很多坏人,如果他们伤害你,就对你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愚蠢。’

这样你就不会对他的残酷做出反抗了。因为没有比仇恨和复仇情绪更糟的东西了……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地对待你自己。”

玛姬母亲没有对男子的行为作出激烈的反抗,但这并不代表母亲不自尊。

正是因为母亲知道这个社会你对不理智的人作出反抗,只会引起对方的愤怒,引发更加让人羞辱的行为。

母亲的行为教育了玛姬在不尊重女性的社会坏境下,也要学会尊重自己。

后来玛姬在维也纳学习时受到他人的嘲讽,也作出了反抗,维护了自己作为伊朗人的尊严。

玛姬的母亲并不是一个铁血娘子,相反,她是一个内心十分柔弱的女子。

影片中母亲有两次在玛姬面前哭泣,第一次是在被男子侮辱后,母亲没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当玛姬问她还好不,母亲的回答是:“当然,亲爱的,我很好。”

第二次是玛姬因为被军官发现与男朋友拉手,被迫嫁为人妇,母亲躲在厕所里抹眼泪,玛姬问:“妈妈,你哭了吗?”母亲的回答依然是:“没有。”

母亲在玛姬面前总是表现出一副坚强、独立而自尊的模样,在玛姬出嫁那天,母亲哭着对玛姬说:

“我总想让你独立,受教育,有文化,可是你21岁就结婚了!我想让你开心,想让你离开伊朗,自由自在!”

母亲内心很柔弱,但是在女儿面前只能装作坚强而独自的样子,让女儿知道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个社会。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一边失去,一边寻找

一个国家或民族也有失去出路、独立、自由、信仰的时候,它所付出的代价,要比一个人大太多重太多了。

可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于失去之后,还是会痛苦地挣扎,再去艰难地寻回自我,有所坚持。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同的,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体会不了玛姬的处境,也难以理解她所承受的苦楚,但在成长的过程里遇到的困扰和浮浮沉沉的情绪与她定有相似之处。

谁不是在一边失去,一边寻找?反反复复地,无穷无尽地,在这过程中也越来越坚信了些什么、攥紧了些什么。

濒临崩溃的年轻的玛姬,最后终于正视了她自己和她的故国,她喜欢的摇滚乐精神、李小龙的热血和率真的勇气又回来了。

在她那饱受战火的国家,她属于幸运的少数,有机会离开铁箍一般的环境到国外循着喜爱做回自己,其余的众多普通人,被迫接受着,组成了墨黑的无声的背景。

黑白色的凌厉纯粹有不容置疑的简截了当,有与孩童缤纷的世界全然相反的冷酷无情。

玛姬幼时的国家是黑白的,童年是黑白的,动画的主调也是黑白的,在这黑白分明的单一里,情绪无分喜怒,都似淡漠的,旁观的。

因而在《我在伊朗长大》的画面讲述里,有一种克制和简化的哀伤,还掺杂了少数的笑料,也许是为了能让孩子们看懂。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另一片土地的成长故事)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

她的命运像极了那朵茉莉花,极度坎坷,被摧毁,流浪,孤独席卷。

虽有遗憾,但无悔。就像结尾,那朵茉莉花落下,故事也圆满结束。

玛嘉虽然是一个伊朗的小人物,她只是历史洪流中沧海一叶,尽管她的成长经历不能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

但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普通人民的命运与国家剧变的紧密关系。影片反映出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展现了主人公玛嘉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动荡和政教合一统治的忧虑。

玛嘉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她不得不做出许多无奈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中,玛嘉逐渐变得成熟起来。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为自己选择新的道路,选择自己的茉莉人生,简单而绚烂。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12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月16日 10:46
下一篇 2023年1月16日 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