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季节的雨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夏天的雨。
夏天的雨深受众诗人的喜爱,夏日雨诗众多,那最精彩的7首都是哪些?
本文分享的这7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带给人诗意和美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1首 北宋张耒的《夏日》
急雨射窗鸣,
灯青照坐幽。
梧桐应独夜,
风露已先秋。
这首诗写出了夏日雨之视听美。
“急雨射窗”将雨滴比作万箭齐发,尖锐的“鸣”声穿透纸背,与幽青灯焰构成视听对冲。
后两句更精妙,梧桐叶承雨之声如提前敲响秋韵,实则暴雨正酣。诗人以灯焰之“青”渲染雨夜的冷色调,以“射”字赋予雨凌厉的动势,更借植物感应暗示雨对季节的偷换,这是物理声响与心理通感交织的雨中即景。

第2首 唐朝韩偓的《暴雨》
电尾烧黑云,
雨脚飞银线。
急点溅池心,
微烟昏水面。
这首诗写出夏日雨之形态美。
“电尾烧黑云”先以闪电撕裂天幕为雨造势;“雨脚飞银线”则化雨为织女垂落的万缕银丝,兼具柔韧与迅疾。“急点溅池心”抓拍雨珠凿击水面的瞬间,如碎玉迸溅。
末句“微烟昏水面”最绝,雨脚激起的细密水雾弥漫成青烟,模糊了池水的边界。
全诗从宏观雨幕到微观水雾,暴雨被解构成光的裂痕、线的舞蹈、点的爆破、气的晕染。

第3首 北宋司马光的《和冲卿崇文宿直睹壁上题名见寄并寄邵不疑》
白昼赫然热,
黄昏雨倾泻。
银竹森且长,
玉山碎而泻。
这首诗写出夏日雨之比喻美。
酷暑被暴雨瞬间浇灭,“倾泻”二字如天河决堤。后两句连用两个比喻:“银竹森且长”将雨线比作万竿斜插大地的银竹,冷光凛凛的金属质感与竹的修长意象结合;“玉山碎而泻”更想象雨幕是崩塌的玉山碎片倾泻而下。
这首诗以“银竹”写雨之形,以“玉山”写雨之量,固态比喻液态的手法,让暴雨兼具珠宝的璀璨与自然的野性,奢侈至极。

第4首 南宋陆游的《七月十七日大雨极凉》
吴中暑毒如炮蒸,
客子触热忧死生。
忽然白浪卷千嶂,
不是雷声是雨声。
这首诗写出夏日雨之气势美。
此诗先极写酷暑如炮蒸,濒死感中暴雨突至。“白浪卷千嶂”将雨幕翻腾喻为雪浪吞没群山,视觉上颠覆空间维度。更妙的是“不是雷声是雨声”,雷暴未至,纯靠雨脚砸地的轰鸣已如万马奔腾。
诗人以“白浪”颠覆雨的透明属性,以“卷千嶂”夸张雨的规模,最终归功于纯雨声的雷霆之力,证明暴雨本身便是天地间最震撼的乐器。

第5首 宋朝汪藻的《即事》
燕子将雏语夏深,
绿槐庭院午阴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
展尽芭蕉数尺心。
这首诗写出夏日雨之生长美。
在燕语槐荫的慵懒背景中,骤雨悄然而至。“展尽芭蕉数尺心”七字堪称神笔,芭蕉叶在雨中舒展如美人伸腰,卷曲的叶心层层打开,“数尺”量化生命的迅猛生长。
雨在此是隐形的生命催化剂,它避人耳目,却让植物疯狂舞蹈。静态的“绿槐庭院”与动态的“芭蕉展心”形成张力,雨的美学藏在植物经脉的勃动中。

第6首 明朝刘基的《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
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
一池草色万蛙鸣。
这首诗写出夏日雨之神话美。
此诗首联如天神交战,“驱”、“洒”、“压”等动词连用,写风雨雷电的恢弘交响。
雨被想象为天兵,雷声震动大地,末句虽涉雨后,但“雨过不知龙去处”紧承雨势,暴雨分明是巨龙行雨后的残迹。
诗人以“龙”为雨赋予神性,以“万蛙鸣”反推雨量的浩瀚,雨在此是隐鳞神兽掠过人间的爪痕。

第7首 北宋苏轼的《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这首诗写出夏日雨之空间美。
雷从脚底炸响颠覆常识,顽云“拨不开”写雨前窒闷。后两句如巨幕拉开,“天外黑风吹海立”让狂风卷起整片海域如巨墙矗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更让雨化身为千军万马跨江冲锋。
诗人以“海立”夸张雨的重量感,以“飞雨过江”赋予雨自主迁徙的生命力。雨势在立体空间中奔袭,从脚底到天到海面到跨江,成就了吞天沃日的史诗现场。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10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