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600字高考习作《论“学”》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难以领悟“学”的奥义。今天,我置身在这个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考场,眼望窗外云清日朗的蓝天,体会着作文题干中《红楼梦》故事的意趣,似是检验,但更多的是对十几年来从“学”的反思。

我反问自己,什么是“学”,为什么“学”,是儿时追着爸爸妈妈絮絮叨叨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是上学之后无边无际的文山题海?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是手段,还是目的?

我觉得都不是。我曾经以为大脑是容器,“学”就是不停的灌输可以量化的知识。但直到我读书、刷题累到“吐血”,却越来越觉得“容器”容积的不足,灌不进更多的知识。我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拾人牙慧,漫无目的。我焦虑,恨自己的不堪和无力,再难激起“学”的兴趣。

然而我显然是低估了“学”的深意。“白云出岫本无心,流水下滩非有意”,是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学”的能力,而压抑这种能力的往往又是我们自己。正如煤层在阳关下会在一刹那自燃,铀原素被原子核轰击会裂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我们应该“学”的,反而是如何释放我们本自具足“学”的能力。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圣先贤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在宏观层面上探讨了“学”的意义。一收、一放,“学”在思辨里,却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如是,则“翼然”流俗,“泻玉”超然,而“沁芳”实为契合“明明德”,归于“文以载道”,又“从心而发”,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地。至于可量化的知识,就像水,自然而然的按照规律流淌到我们与天道同体的无量“黑洞”里。

如何释放这能力?正如得道高僧“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火种”还需要实践层面“学”的本体。立志、实践,宋代大儒朱熹提出学习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正是这立足于实践,在知识输入与输出之间,对“学”自觉反思,提升自己认知的次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每位中国学子的最高追求和使命,虽然可能永远达不到那个高度,但只要一直行在路上,就已经契合了我们从“学”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gaozhongzuowen/4720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3日 15:10
下一篇 2023年5月3日 15: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