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在音乐的世界里,所向披靡)

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成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也如愿他父亲对他的期待。不过他此时受到的音乐教育是凌乱没计划的。17岁左右到维也纳跟从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莫扎特曾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由于家庭母亲病故,被拖累,当他第二次去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他与音乐天才莫扎特切磋音乐艺术的机会擦肩而过。

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艰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虽然时空相距非常遥远,但每每听到贝多芬的音乐足能震撼自己低俗的心灵。总是在梦幻自己的将来,那些不切实际的想像,就是一个个五彩的肥皂泡,无论多么华丽,都会在瞬间破灭。而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扎根在这个世界上,种植在世人的心里,付出是巨大的。就是带要有着沉重的铁链,也要快乐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勇气。

可以说病痛一直追随着贝多芬,他在短时间的抱怨后是更奋发的精神状态,终于奠定了自己音乐巨人的地位。那不是凭空赠送的荣誉勋章,而是他执着的追求。如果说童年的贝多芬是带着音乐的枷锁在生活,可在他成年后,却是因为坚实的音乐基础在轻松自如在音乐创作的音符里遨游。

贝多芬传读后感(在音乐的世界里,所向披靡)

穿着孤独的鞋子跳舞,不是他希望的生活方式,可为了那份执迷的感情,他宁可在孤独中煎熬自己。他追求一种倔强的完美,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在他对待人生的情感上,都必须近乎完美。所以乐曲在他执拗的眼里谱写出来了,可感情的涟漪却在不停地划开的粼粼波纹中消失。

他的脑子里除了音乐就没有驻扎别的东西。一次,在饭馆吃饭,忘我地把曲子音符写在餐单上,当餐馆老板给他端来饭菜时,他匆忙拿起菜单就走,并告诉老板自己吃过饭了。在路上,在自己龌龊的房间里,他随时把自己的创作灵感捕捉出来,跃然纸上。他的音乐天赋就像是深藏在海洋中的峡谷里,又像是个神秘的黑洞,没有能看清楚他到底有多少的音乐元素在不停地转化,马不停蹄地诞生。

在听一位孤者的音乐,却会给人带来异常的振奋。在他的音乐里,你照样可以享受人的各种情绪,是快乐,是痛苦,是兴奋,是悲伤,是忧郁,是坚强。在他的音乐里畅游,似乎就在他的旁边和他对话。是神奇的力量,是神秘的传说,无论怎样去表述那种心灵的传递都不能用文字破解,因此他被称为“乐圣”

贝多芬传读后感(在音乐的世界里,所向披靡)

贝多芬的爱是近乎痴呆者的表现,只要是美的,只要是痴情的,他都一一接受,所以在他的感情世界里是丰富的并且饱涨的情意在流淌。在那些虚伪的美丽之后,用一颗高傲、权贵附势的灵魂。只是在音乐上去爱贝多芬,而当真正要和贝多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都选择了逃避。阶级地位的差距,是他一生也没得到自己的伴侣。可他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爱恋中,投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爱的最终都转化成了他的不朽的音乐音符。

贝多芬不依附权贵,还要去鄙视他们,在音乐艺术在上层社会盛行的年代里,贝多芬用自己最纯洁的心灵去谱写曲子,敢以自己的爱和恨来左右自己的旋律。他的乐曲是在孤独中创作的,但他在创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音乐了,除了音乐,他再也没有别的幸福了,所以说他同时收获了快乐。

一生,贝多芬都在和自己的命运斗争,童年封闭的训练给了他坚毅的性格,以至于在以后病痛的吞噬中,他依旧用单薄、孑然的身躯,谱写饱满热情的旋律来敲响命运的大门。他成功了,他成为一颗耀眼的巨星,虽然他那么早的坠落,但短暂的光芒足以照亮世界的每个黑暗的角落,足以让世界上的人们世世代代把他怀念。莫扎特的音乐带有顽童戏谑的味道,而贝多芬的音乐随意你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安排它,都是适合的,而且百听不厌。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贝多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他的音乐处处透着高雅、脱凡的气质来。在他粗糙,拮据的生活中,却敲打出传世的经典旋律。如果不是一颗善于打磨自己心灵的人,怎会有如此华丽的乐章从孤独中孕育出来。却用来敞开整个世界的大门,和平,祥和的主题旋律《欢乐颂》,一直唱诵到今天,依旧是那么经典。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从而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传读后感(在音乐的世界里,所向披靡)

盲人看不见世界的模样,却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演奏音乐,贝多芬在自己耳朵近乎失聪的时候,在徘徊,沉沦中,找到了自己的的灵感,创作出他的举世经典之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健全的人,缺少什么呢,在生活中的热情。没有热情,再富有的生活也是暂时的拥有,而不是一生你可以引以为豪的物质财富。世界上从来没有天上的馅饼掉下来,不懈地努力,创造才是成功的基石。

时代造就英雄,在现在和平的年代,同样要有一颗永葆激情的心,学会在逆境中生活,在学习中升华,知识没有尽头,追求没有止境。平庸什么时候都是过时的代替品,扬起人生的风帆,遨游在浩渺的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604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日 10:45
下一篇 2023年2月2日 10:50

相关推荐

  • 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学史力行 行之有道)

    “学史力行”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落脚点,是“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具体行动。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关于“学史力行”的要求,关键要做到“四个行”,即贯彻党中…

    体裁作文 2023年2月17日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得体会范文

      新时代对工作赋予了新使命、新任务,对队伍新出了新要求。政工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政工干部的素质高低、作用发挥将直接影响到队伍建设和工作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政工干部,在践行“…

    体裁作文 2023年2月17日
  • 罗生门读后感(超越了时代的好书)

    《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

    2023年1月31日
  • 夏洛的网读后感(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

    在这一学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夏洛的网》的书,这个故事是一首关于生命、友爱与忠诚的赞歌,我刚看了一两个故事情节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成了一对…

    体裁作文 2023年3月23日
  •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重温红色经典 )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影片之一,《永远是春天》在日前举行的研讨会上获得专家的好评。 《永远是春天》取材于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事迹。该片讲述王乐义带领群众…

    体裁作文 2023年1月16日
  • 美人鱼观后感(美人鱼漂流在爱的海滩)

    看完《美人鱼》这部电影,我的感触挺多的。一直想写观后感,却因为工作繁忙一拖再拖,这两天难得有空,就来说一说吧。 《美人鱼》主要讲的是凄美的人鱼相恋的童话故事。在电影中男主刘轩饰演的…

    2023年1月13日
  • 北京青年观后感(青春勇敢走一回)

    《北京青年》这部片子已经很老了,老到已经过去了10年。在刚出来的时候,一片骂声,现在去豆瓣搜依然能看到当年有人骂它“教坏小朋友”,毕竟,一部片子宣扬“重走青春”,在十年前人们的眼里…

    2023年1月14日
  • 跑出一片天观后感(被电影中的情节深深打动)

      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一部励志电影叫《跑出一片天》,全校师生汇聚一堂。大家都被电影中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有很多同学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这…

    体裁作文 2023年1月16日
  • 南派三叔小说盗墓笔记主要内容简介和读后感

    你可曾想过,有一本书我们都当做玄幻再看,我们都以为书中的一切都不过是虚构和想象罢了! 然而有一天这本书的作者却直接和CCTV进行连线,原因竟然是作者书中的描写和新出土的文物如出一辙…

    2021年12月7日
  • 战争与和平,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在俄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作家—— 他不仅有着“社会百科全书”的美誉,连列宁都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就是位居文学“三巨头”之首的托尔斯泰。 他创作的《战争与和平》更是俄…

    2023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