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 唐 ]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文本解读: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朝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略和骚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本是一场黯然销魂的深情离别,但是诗句中却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阳关处于河西走廊的西边,在现在的敦煌西南面,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汉代以来,它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和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而阳关之外,都是茫茫的戈壁荒漠,人烟稀少,别说故人了,连见个人都很困难。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小学的语文生活即将结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80多首古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功底,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所以这首千古绝句的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零起点,另外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是重点,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感悟诗歌意境是难点,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体验,而又不拔高要求,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歌,正确地默写诗歌。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3、通过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感悟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古诗,并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

2、体会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教学流程:

一、诵其声:揭示诗题,初读古诗。

1、大家都有过别离的经历,说说分别时的心情。古人离别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表达离别之情的呢?

2、教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读课题,了解“使”字意思,并获取相关信息。

3、初读古诗,检查朗读,把握节奏,朗读正确。

二、晓其意:读出画面,体会诗情。

1、出示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找出景物,猜想诗人心情。抓住“浥轻尘”“柳色新”,以及背景资料理解诗人送别之情。

3、聚焦景物渭城、朝雨、客舍、柳色,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清晨,渭城的驿道自东向西延伸向远方,一家客舍紧挨着驿道边,客舍周围种着的依依柳树。一场细细的朝雨,湿润了落满尘埃的路面,也洗出了柳树原本青翠的本色。)

4、读诗句,描述诗歌画面,指导朗读。

三、明其志,解析语言,感悟别意。

1、出示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2、这样一个早晨,王维要送朋友到哪里呢?出示地图,了解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就算好友元二坐上马车也要走半年才能到安西,此次分别路程遥远,一路西去,戈壁荒漠,人烟稀少,再见的日子不知何年何月。千言万语化作一杯杯香醇的美酒,他只能依依不舍对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诗句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朋友处境的担心和体贴,包含着漫漫旅途的殷勤祝福。

3、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此时此刻,你如果就是王维,你端起酒杯,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配乐,小练笔。写下心中的临别赠言。

4、出示相关送别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闻其曲:感受别离,传承文化

1、这首诗写出了古今中外每一位送别人的心情,后人为它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为每次传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

2、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王维,感受送别诗的魅力。播放二胡曲《阳关三叠》,背诵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新柳 临行劝酒 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王维的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大家还会背吗?一起背给老师听听好不好?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我们都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乡诗,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另外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题目),与之前学习的不同的是,它是一首送别诗。

2.首先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回顾作者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PPT出示)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师:元二,原名元常,因排行第二,因此称为元二。安西,是指唐朝时为了通知边疆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能说出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4. 那么能书擅画的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大家都已经读了,老师听大家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舍、朝)

(1)多音字(舍、朝)

(2)诗中读音及意思:舍,古文字(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义: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朝:造字本义:月落将尽、红日初升的大清早。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唱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刚才我们介绍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出示春景PPT)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1、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2、浥:润湿。3、客舍:旅馆。4、柳色:柳象征离别。5、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出示唐代地图)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角色扮演讨论)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来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语言的送别,观赏送别的画面,感受他们的离别情吧!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有感情朗读)

赛读(男女生赛读、左右赛读)

齐读:我们一起来送送元二吧!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此次上课不足之处有:

1.教学生字,在田字格范写更好。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要加入教学。

3.上课语速有点快。

4.有问题出示了未收回。

5.加入教师范读会更好。

6.必要时可以拓展有名的送别诗。

师:艺术是相通的,课前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歌,想听吗?教师朗诵《别离》。师:这首诗歌没有题目,你能给他加上一个题目吗?生:别离。师:为什么?生:略。师:因为你感到一种深深的什么之情?生:别离。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送别诗,去感受两个人之间一段深厚的情谊。

解题

教师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1.节奏。师:自己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节奏。生自由读题。指名读。师:听出她的节奏了吗?他的节奏是生齐读课题。2.远。问:“使”是什么意思?生:出使。师:去哪儿?生:安西。师:安西在哪儿?生:新疆库车县。师:远不远?生:远。师:远就要读得慢一点,把“西”读的长一点。读一读。生齐读。3.亲。师:元二是人名吗?不是,那是什么?生:排行。师:是男子在家中的排行。王维不称呼名字,而称呼排行,能看出王维把元二当什么看待?生:兄弟。师:二人之间的关系特别的?生:亲密。师:元二远去,王维舍不舍得?生:不舍。师:所以语调要?生:低沉一点。生集体读题。

读出诗味

1. 正确流利。生自由读诗。指名读。现场组织评价。2.节奏、平仄。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对她的要求还比较高。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诗味。老师给大家两个建议,一是要慢一点,而要注意古诗的节奏。问:老师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二二三的节奏)生:因为七言的节奏是二二三。师:每句第二四七个字,一二声时为平生,读是要拖一拖音,要读得长一些;每句第二四七个字,三四声时为仄声,要读的短促而有力。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教师指挥全体学生朗读。3.教师吟诵。师: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想听吗?生:想。教师吟诵。组织学生现场评价。师导:这叫吟诵,平长仄短,依腔行调,想唱歌一样,古人就是这样来读诗的。4. 理解诗意。师:老师把这首诗改成了一首现代诗歌,老师读一句,你能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吗?让我们来一起试一试。师生练习。

体味酒中的真意

1. 学生整体感知。师:读诗需要慢慢的读,细细的品,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品,你品出了一种什么滋味?酸甜苦辣咸还是涩?生品读古诗。指名反馈。师导:你品出了什么滋味?从那些字眼儿品出的?谈谈你的感受。读出你自己的感受。2. 聚焦后两句诗。师:自己读一读后两句诗,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师导:王维和元二的情谊深不深?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了?生自由回答。师:尽是什么意思?更尽呢?再喝一杯。能看出他们已经喝了?生:很多的酒。师:王维为什么还不停的劝呢?他们合的仅仅是酒吗?生:不是。师:那是什么?生:是情。师:如果你就是王维,此时你想对元二说些什么?课件出示送别诗名句,以供学生参考。师:这些话王维说了没有?生:没有。师:为什么不说呢?生:略。师:此时的语言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师:读。师:但老是觉得王维有好像把这些话又都说了,因问他把要说的话都融在了酒里。元二感受到了没有?生:感受到了。师:一起再读一读后两句,让远而感受的这酒中的真意。生齐读后两句。4.60里相送。师创景:王维这一送就是60余里,王维这一送就是一整天,王维这一送就由长安送到了渭城,王维多么不想… …;王维多么不愿… …;王维多么不忍… …;王维多么想… …,只能一杯一杯的相劝,哪怕与元二能多聚一分一秒也好。来,让我们再来劝一劝元二吧。生再读后两句。

体味景语

1. 想象景象。师导:王维的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读一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畅所欲言。师导:这是哪个季节?你从哪儿看出来了?一提到春天,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那些诗句?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自己的这种感受来。生自由回答。师:我们眼前浮现的画面可能是这样的。教师出示春天风光图片。师:但安西又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对比图片。师:此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还觉得这春光美好吗?师:凄凉。师:读出自己的这种感受。生带情朗读。2. 杨柳依依。师:这柳色是… …出示带柳的送别诗。师:王维是多么希望这柳色能留下元二。来,让我们一起来留一留元二吧。生齐读一二句。3. 远行之远之艰。师:元二即将踏上的又是一条怎样的道路?课件出示地理图。师:渭城到阳关有两千多里路,阳关到安西还要有四千多里路,由渭城到安西要走半年多的时间,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遥远。师:这是元二即将踏上的路。课件出示沙漠图和“十日过沙碛”古诗。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艰险。师:你有读出了王维对元二的一份什么?生:担忧。师:读出这份担忧来。生朗读。4“西出”二解。出示地理图。师:自古对“西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向西出发,由渭城向安西出发;另一种解释是从西边出发,从安西出发。当元二从安西凯旋回来时,王维又在哪儿呢?此一别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此一别成了生离死别。垂暮老人的王维想到自己将再也不能见到元二了,再也不能和元二喝酒了。出示课件。师:王维是在送元二,更是让元二来送自己。来,一起送一送王维吧。生有感情朗读。师:当元二终于完成了出使任务,凯旋归来,来到这渭城,来到这客舍,等来的不是好友王维,而是王维早已过世的噩耗,杨柳依依,但物是人非,想起当年王维相送的场景,耳边又传来了那熟悉的旋律。教师吟诵《送元二使安西》。师:一起读。4. 进入意境。师播放《阳关三叠》。师:闭上眼睛,你把哪些画面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指名说。师:带着自己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情感,在朗读声中结束我们这一课。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8079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2月27日 08:12
下一篇 2024年2月27日 08:19

相关推荐

  • 魂断蓝桥观后感,看一次哭一次的电影

    精典影片《魂断蓝桥》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了在战场以外,一个军人的未婚妻的悲惨经历。电影由费雯丽主演,女主角美丽善良楚楚动人,看这部电影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动,心疼怜惜女主角,更…

    2023年1月14日
  • 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精选范文5篇)

    幼儿园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幼儿30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4人。本班幼儿年龄差距不大 ,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良好。就全班幼儿而言,学习风气良好,思想上积…

    体裁作文 2023年2月28日
  • 教师个人述职,教师述职报告汇总10篇

    教师述职报告 1   本学年我担任六年级(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在学校行政领导下,我始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

    2024年4月23日
  •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把我带入了文中的时代,让我进入了文中的城市。她用自叙的方式,以小英子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一幅幅鲜活真实的场景,讲述了一个个凄怆动人的故事。 书中有吸引人的生活场景…

    2022年5月21日
  • 学习总结报告,关于培训学习总结的报告

    为了让我们全面系统的学习公司的制度、文化、管理,从7月1日起公司人力资源部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月的教育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公司历史、组织机构、企业文化、安全管理体系、…

    体裁作文 2024年1月3日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散文一则)

    时代如浪潮一般席卷着一切滚滚向前,生活以及生活的人们,还有生活的人们的思维都被裹夹向前走,人们不得不抛下陈旧的思想去学习,去适应,去创造,走出自己舒适的小窝,到外面去打拼,创造属于…

    2024年3月9日
  • 第一书记观后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本剧富有年代感,真实的还原了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一心为民,攻坚脱贫的决心。用中央电视台的央视新闻以及多个电视新闻报道证实了沈书记的光荣事迹。   剧中开头沈书记在大城市里工作稳定…

    体裁作文 2023年1月10日
  • 论语心得读后感(悟得生命的智慧)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 夫子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的言传身教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品读《论语》…

    2023年2月2日
  • 南京游记(南京游随记)

    疫情封了三年,放开之后的首次出游,本来是打算和白先生一起去武汉赏樱的。 杜鹃啼血,樱花如雪。在文人的笔下,这两种花儿一种是绚烂的绝美,一种是清冷的凄美。这一次大疫之后的出行计划,选…

    体裁作文 2024年2月2日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美文欣赏)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2023年6月13日